14 Matching Annotations
- Jul 2022
-
www.nature.com www.nature.com
-
It was then suggested (by Prof. Doug Stone) that we look into some sort of “top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se states—a rather exotic idea to us at that point—and it turned out to be very fruitful. Indeed, we found that BICs were fundamentally topological defects, which perfectly explains why they cannot radiate into the environment and why they always exist in such a robust manner
我们发现BIC本质上就是拓扑保护的缺陷,所以它不对外辐射且健壮存在
-
What makes them even more interesting is their robust existence—we can change the geometric design by quite a bit, say 10% or 20%, yet we would still be able to find such states (BICs)
BIC的特征2:即便改变几何结构20%,BIC仍然存在。#research #BIC
-
In 2013, we observed some new and interesting resonances in photonic crystal slabs. These resonances do not radiate any power to the environment and can have, in theory, infinitely long lifetimes.
BIC的特征1:不辐射且有无限寿命。#research #BIC
-
-
sspai.com sspai.com
-
SuperSuper 是一款直接将 Notion 渲染成静态网页的服务,相比市面繁多的博客建站服务,Super 连接 Notion 补足了编辑器的短板,而且有个人域名支持、丰富的主题、完备的社区、支持 Html 和 CSS 自定义、支持流量分析等功能,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建站方案(对于刚刚开始建立博客的我来说)。
基于notion吗
-
Flomoflomo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那卡片盒类笔记那么多,为什么要用 flomo 呢?有每日回顾功能,并且可以集成微信。因为提供 API 和 URL Scheme,flomo 支持和IOS快捷指令、Quick、微信读书、MarginNote等各种软件直接交互,理论上有无限的可能性。产品设计较为克制,避免 All-in-one。支持反向链接,与之后的工作流较为同步。Flomo 支持和 Notion 的 database 同步,方便我在自己的博客展示我的部分 flomo 内容。
flomo
-
-
sspai.com sspai.com
-
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从内容的角度分类四类,包括:学到的新知识,即「知识输入」;自己的思考与观点,即「灵感与思考」;辅助写作或工作、生活的实操性知识,即「工具箱」。项目管理相关资料。
笔记分类 #share
-
闪念笔记永久笔记索引笔记知识输入文献阅读批注、高亮等文献笔记文献笔记索引灵感与思考灵感捕捉ZettelZettel 索引工具箱随手记工具笔记工具箱索引项目管理任务管理项目笔记项目索引首先,我们根据内容区分开,如下表第一栏中四行所示。其次,我们根据笔记管理的步骤区分,如下表第一行中右侧三栏所示。首先,闪念笔记和永久笔记不看作具体的笔记类型,而看作记笔记的两个阶段,通常先有相对零散、即时的闪念笔记,再有整理过后的永久笔记,成为留存在笔记系统中的核心内容。索引笔记是我们积累了永久笔记之后进行笔记管理的重要一步,它本身通常并不涉及具体的笔记内容,而是对我们笔记库中的笔记卡片做的目录,那么自然,任意内容的永久笔记都可以建立相应的索引。简单说来,我们把内容相关的分类和管理相关的分类看作两个不同的维度,二者不是并举关系,而是可以搭配组合。闪念--永久--索引的路径基本适用于所有人,而内容相关的分类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使用情况和需求调整,合并、拆分上述项目或增设不同内容类型的笔记
笔记分类 #share
-
我在整理阅读笔记的过程中常常会重新组织笔记内容,不一定按原文的顺序陈列,而是试图将每个要点以一张卡片的模式来写。这么来看,我的一篇文献阅读笔记本质上对应着数条笔记(或者说数张笔记卡片)。比如说图中所展示的这篇阅读笔记实际上包括了五个要点,如两个红框中所示,每个要点下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完整的,且可以独立和其他的想法、笔记互动,因此其实每个要点都符合所谓「永久笔记」的要求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否还需要通过某篇文献把这些卡片单独串联起来?此外,我们是否需要区分以记录他人文章内容为主的卡片和记录以自己想法为主的卡片?
test #share
-
-
sspai.com sspai.com
-
写笔记的目的并非是要写好一个笔记,而是要把笔记的内容统统装在脑子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笔记写在你眼前,却没有被写入你的大脑里。如何把知识装进脑子?
痛点 #share
-
Obsidian 里有个叫 Flashcards 的插件,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可能最开始的安装和设置需要一点时间,不过插件的作者给出的流程非常地清晰,即便是第一次使用也能很快安装好。Flashcard 作者给出的安装流程安装好后,在需要导入 Anki 的内容后添加一个 #flashcard 的标签,然后点击侧面的 Generate flashcards 按钮,当前文档中所有加了标签的内容就被一键导入到了 Anki 中。这使得, 制作一张(或数张)卡片的操作成本大约只是一次鼠标点击。从 Obsidian 到 Anki现在市面上的双链笔记软件非常多,我选择 Obsidian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可以 Anki 无缝互联。而且二者都支持 LaTeX,理科中的公式也可以非常方便地记录。在使用过程中我最喜欢的一点就是,Obsidian 中的双链接在 Anki 中也可以打开。复习到相关概念时,只要点一下双链接,就可以从 Anki 跳回 Obsidian。从 Anki 到 Obsidian上面的操作在手机上也可以别无二致地实现。于是,学习就变成了,用大块的时间去拆解那些复杂的东西,把知识点都变成小卡片;用碎片的时间去刷卡片,随时随地完成知识的内化。那么到这里,Obsidian 的操作就说完了。小结一下,为了保持纯粹,我只用它来做如下操作:第二层 - 拆解 & 构造:MOC(Map of Content)第三层 - 原子化:Evergreen Notes第四层 - 关联 & 内化:Anki 卡片
obsidian和anki联动
-
比如,我们肯定都知道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但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一开始我以为这里的「我」就是「你我他」的那个我,后来发现这实在是错得过于离谱了。后来在阅读 The Great Conversation 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了,笛卡尔口中的「我」指的是一个纯粹的、无可怀疑的意识,一个 thinking thing。于是我立刻对这条 Evergreen Note 进行了修改,随着我引用次数的增加,对「我思故我在」的理解也在逐渐加深,相应地这条笔记的内容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不但是笛卡尔哲学的基石,也是整个现代哲学的开端。因此,写了「我思故我在」的 Evergreen Note 就出现在了其他很多笔记里。这就是 Andy 提到的 Evergreen Note 跨时间和跨项目的特点,而正是因为每一条笔记都足够地细碎、足够地原子化,才能够灵活地进行引用,再次回顾和修改也十分方便。现在我们知道了两个概念,MOC 和 Eevegreen Notes,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做一个简单的类比:MOC = 卡片盒Evergreen Notes = 卡片盒里的卡片
最小的卡片是什么?
-
上面讲到我对 Obsidian 的定位是思考工具,使用 Obsidan 就是为了更好地辅助我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层:收集 & 表达第二层:拆解 & 构造第三层:原子化第四层:关联 & 内化第五层:元知识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回答「Obsidian 最核心、最纯粹的用法是什么?」这个问题了。我认为 Obsidian 最核心、最纯粹的用法就是去完成二到四层的操作。至于第一层,我会用 Notion 来进行管理,Notion 强大的数据库功能很适合做这个。而第五层元知识的形成需要与现实世界进行长期大量的经验交互,这已经超出了任何学习类软件的作用范畴。
如何使用obsidian消化知识的流程 #obsidian #share
-
我最常用的拆解和构造逻辑的方式就是「以问题为线索」。《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想要回答的核心的问题非常明显,就是书的名字。然后在接下来每一个章节中都会回答一个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就是一个学术共同体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比如对于「科学真的是从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吗?」这一问题,赞同的一派是前四个章节介绍的逻辑实证主义,反对的一派则是第五到第七章节中介绍的否证主义。随着阅读的深入,每一个章节的小问题会逐渐聚合,然后你会惊奇地发现,整本书的逻辑结构就被你一点一点地给拆出来了。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这本书的 MOC 其实经过了非常多次的改动,甚至会有非常大的整体结构上的调整。比如你会看到我在这篇 MOC 的开头写了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即「科学辩护的正当性(Legitimacy)」。但是我其实是读到这本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才幡然醒悟,意识到原来前半部分是在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才回过头去,在 MOC 的开头添加上了这一问题,相应地对后面的问题也做了一些修改。这种「以问题为线索」的阅读方式十分有趣,好像是在跨时空与作者进行一场对话,时而迷惑、时而灵光闪现,这大概就是阅读的快乐吧。用 MOC 来装 MOC理论上 MOC 也可以用来装 MOC,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因为,问题可大可小,每一个章节的问题相对于整本书来说是一个小问题,但对于章节中的每一个段落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大问题。所以,章节也可以当成是一个 MOC,里面装的是更小的问题,和内容更加细分的笔记。理解 MOC 的用法我们只需牢牢把握住 3 点:可以随时进行调整用来链接其他笔记或 MOC类似于没有限制的文件夹
#obsidian #share 以问题来拆解每一篇论文和书
-
-
www.semiinsights.com www.semiinsights.com
-
以数据中心 SoC 为例:平均而言,为其晶体管提供大约 1 到 2 伏的电压需要消耗 200 W功率,这意味着该芯片从为其供电的稳压器中吸收了 100 到 200 安培的电流。作为对比,普通冰箱仅消耗 6 A 电流。高端手机消耗的功率仅为数据中心 SoC 的十分之一,但即便如此,电流仍约为 10-20 A。那就意味着你的口袋里最多可放三台冰箱! 向数十亿晶体管提供电流正迅速成为高性能 SoC 设计的主要瓶颈之一。随着晶体管不断变得更小,为它们提供电流的互连必须更加紧密并做得更加精细,这会增加电阻并降低功耗。 如果这个不能解决,我们的芯片不能继续。换而言之,如果电子进出芯片上设备的方式没有大的改变,我们制造多小的晶体管都于事无补。 在当今的处理器中,信号和电源都从上方到达硅 [浅灰色]。新技术将分离这些功能,节省电力并为信号路由腾出更多空间[右]。
芯片技术瓶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