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tching Annotations
  1. Jan 2024
    1. 每個語言都有自己的一組音位,這也就是這個語言的語音系統[4],音位可用來研究某個特定語言中如何將音組合成詞。音位有時被譯為「音素」[5],然而音素一詞在中文裡的用法較為混亂,不一定都是指音位。

      很高興看到台、中、港兩國三地的維基百科,不約而同把phoneme正名為「音位」而非「音素」。另外,星馬澳也如此。唯一「不合群」的漢字用法是日語,稱之為「音素」,這對台灣的譯名影響不小。

      建議從今起,大家努力建立共識,一概把phoneme稱作「音位」、把phonemics稱作「音位學」,一勞永逸,與有歧義的詞「音素」區分開來。

      很不幸,在台灣、正體中文的文獻中,「音素」一詞既可能指phone,也可能指phoneme,而區分兩者的能力又是語音學(phonetics)、音位學(phonemics)的重頭戲!因爲術語詞彙的翻譯不統一而造成學習和理解的混亂,得不償失。

      很支持臺灣雙語無法黨提倡PA(phonemic awareness音位意識)的宗旨,但黨主席蕭博士對外一貫把PA中的phoneme稱作「音素」,就容易和phone(亦可稱「音素」)混淆。建議一起努力大聲說出「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