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Matching Annotations
  1. Jan 2022
    1. 上周二小报发布了「在地厨房」的体验邀请,截至周四 20 个名额全部报满,这让我稍微松了口气。——因为发布前我一直是忐忑的:比如工作日晚上的时间是不是不够友好?对于没什么参照活动的新体验,大家对价格的接受度是什么样的?以及,现在还有人愿意动手制作食物呢?周二消息发出后只有 1 位同学付款报名,那天睡前我就设想好了活动可能取消的结果——而唯一报名的朋友,我可以邀请她来家学习。周三中午正好见了竹白的大管家 @李奇,聊了聊《1000小食报》的创作历程,也交流了各自过去一段时间的心得。他告诉我很受用的一件事是:要学会主动开口求助。开口求助后,最坏的局面是什么呢?被拒绝?那或许也是个获得中肯意见的好机会。李奇告诉我,「大部分人是愿意帮忙的。」我问了问自己,相比让「在地厨房」这件事发生的渴望,我对开口求助的顾虑好像并不重要。于是见完面我一鼓作气给自己身边可能对这个项目感兴趣、愿意支持的朋友发出了推荐请求。朋友们真好呀,不遗余力地推荐「在地厨房」,还主动给「小样」背书……

      大部分人总是愿意帮忙的,问题就在你到底是否愿意求助

    1. “With blogging, you’re talking to a large audience,” he says. “With digital gardening, you’re talking to yourself. You focus on what you want to cultivate over time.”

      博客,代表你正在和大众谈话,若是数字花园的话,你在跟自己说话。 你专注于你想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什么。

  2. Dec 2021
    1. “你把外国人说的那么可怕,你在生活中遇到过他们吗?你跟他们细致交流过吗?”典型的回答是:“好吧,没有……但是,我为什么要跟他们交流?我光在互联网上看他们做的蠢事、说的蠢话都已经足够了,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跟这些蠢货交流?”有鉴于此,致力于消除极端思想的组织,采取的办法正是鼓励观点不同的人走入线下。由ZeitOnline(媒体“时代线上”)发起的一项著名的活动是My Country Talks(我的国家能对话),先挑选七个德国社会里最具争议、最分裂的题目,刻意挑选观点激烈冲突、情不投意不合的“异温层”网民配对,进行两小时的自由对话,之后上传合照。

      某种程度上来说,目前人类面对的问题并没有以国境线来划分,不仅病毒问题如此,其他问题很可能也如此

    1. 建立心理路径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学术,实操起来却很简单:利用大脑喜欢追踪简单目标的特点,先在心里确认自己要做的事——哪怕是件小事——然后再执行具体动作。以用微信回复工作消息这件事为例。如果你打开微信的目的是找小张对接一项事务,那在点进微信前先深吸一口气,同时在脑内跟自己确认一下「我要找小张聊工作」这个目标。之后再打开微信,无视一切红点、提示或消息推送,通过搜索框找到小张的名字,点进去把你要发起的话题告诉对方。一旦这个过程开始了,大脑就会自动建立「找小张聊工作」这个任务的标记,你会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记着它,大脑和身体都不容易脱线。

      就是在做每件事之前在心理先建立一个工作目标

    1. What that means is get something done from A to Z, no matter how imperfect.  A first draft doesn’t have to be great; it doesn’t have to be pretty. It can have gaping holes; it can leave every “t” uncrossed and every “i” undotted. Momentum is everything in a first draft. Get it done. Cover the canvas.

      初稿就是不停的覆盖画布,不要被错误牵绊,初稿是在白纸黑字上写作,第二稿第三稿就是完善、重写

  3. Apr 2021
    1. 2021年,Netflix决定为大家的心灵健康出份力,推出一部体量小巧、能量无穷的纪录片——《Headspace》(冥想正念指南)。

      它像零基础的冥想入门,一边看动画一边学冥想,还有贴心中配版,闭上眼睛也可以跟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