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Matching Annotations
  1. Last 7 days
    1. 关于赚钱的「观念」、「意愿」和「能力」是三回事,它们息息相关,但不能混为一谈。观念不同,会导致意愿的天差地别,意愿不同,则会使得养成的能力大相径庭。很多人有钱,就是因为足够贪婪,足够贪婪的同时又足够愚妄,以至于能完美自欺,彻底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没有一丝自我怀疑,冒进的风险偏好配合正常的智力,在特定历史阶段下就能赚到大钱,所谓“傻有钱”就是这么来的。我称之为“傻子钱”,不是说坑傻子赚到的钱,而是通过「未经反思的观念和意愿」赚到钱的这个人,在爱智的意义上就是个“傻子”。

      观念、意愿和能力,他们三者之前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他们在赚钱这个核心的目标实现过程中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作用? 那么在赚钱的这个目标过程中,是否有底层逻辑、原理是通行、通用的,有没有相对稳定的模型、规则是适用统配的?有没有具体的措施、案例可以印证? 从而让赚钱这件事情,看上去更加通透、触及本质。

    1. 质-量杂种词只能影响人,而形式语言可以操纵物,因而具有彻底改造甚至置换这个世界基质的潜力。 正是凭借这些精确、无歧义的符号系统,人类得以描述世界的规律,最终用语言操纵万物。 前面我们提到的量化建模,只是量化世界的表象外壳,它与古代工匠用标尺度量材料进行复杂加工没有本质区别,差别只在于我们有了更精确的卡尺和更强的计算能力。这是前现代的技术特征——背后的范式仍然是几何学和经典力学,此时,语言尚且悬浮于物的外围。

      在语言模块,我们真正要讨论的是与自然语言形成鲜明对照的纯量化语言——形式语言,比如数学、逻辑学以及由此衍生的编程语言。 在我的任职过往的经历中,从来没有有人将语言进行这样一种维度的划分和理解,并对他们进行分类,但他的这样一种视角独特的视角确确实实又将语言的种类划分的如此的清晰,让我无法找到破绽,确实诸如数学逻辑,编程等等,这一类语言,他需要的就是一种准确的量化的东而正是一种这样准确和量化的东西,它可以将我们现实的世界进行精准的描述刻画来自于进一步的控制控制前提就是因为我们能够进行精准的量化才能够进一步的去控制他,这一点是前提,例如物理,化学电路等等

    2. 我们那个年代,还会说这个人很温柔、风趣、嘴上抹了蜜、善解人意、让人如沐春风之类的;会说这个工作有存在感、意义感、内在满足、让人快乐、有挑战性、让人痛并快乐着等等。现在我们只说这个人、这份工作能提供“情绪价值”。 这又是一个强行换算不可换算之物的概念。这个词相当好用,几乎能用来说明一切让你“感觉很好”的场景,但到底是什么让你感觉好,感觉好意味着什么,这些质性的内容被化约掉了。这里的“情绪”甚至都不是一种情绪,而是情绪的类别。对于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人或工作,我允许自己索取更少的实际价值,其中有一个换算关系在。

      事实上,诸多的这种杂种词,他是在强行的将本质与量化之间进行一种牵连,如果你不去深刻的追究他的本质,你很容易就认为他说的言之有言有趣,好像是那么回事儿,但本质上来讲,你的情绪能够进行与成本进行转换吗?你所拥有的机会能够进行转换吗?当你拥有的机会可以进行转换的时候,那是否就能够证明真的有一种平行宇宙的存在,但是平行宇宙之间它的价值存在意义有没有?我们现在都需要去论证他的时候这边我们却容易种大量的机会成本杂种是仿佛已经去描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的确凿性一定性,这是极为肤浅和不认真的表现。

      那么问题时,为什么会大量的出现这种杂种词?这种词汇会广泛的存在呢?并被大家认可接受呢?

    3. 人的世界内核常常与可见物无关,是一些纯粹的意念、观念、理念或信念,它们有特定的词汇对应,比如美、正义、爱、意义、真理。 这很好,因为这些都是典型的质性词汇——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道不明,但它就是在那里,我们就是能感受得到它。但越来越多的量化词汇正在入侵我们的自然语言,它们暗中开启了一个无形的质-量编译进程。我把它们叫“质-量杂种词”。

      人类社会的内核常常与可见物无关,这一句话极为深刻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我们追求的很多时候都是用一种可见物,却衡量比较量化,但现实中我们真正的人类的内核的东西却是一些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你感受得到的东西,例如美正义,善良意义,真理、愉悦等等。

      在我们当前的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有一种量化的东西与这种无形的本质的内核的东西正在不断地进行融合生了这种叫做本质与量化之间的杂种词,两者融合杂交形成的大量的这种词汇,例如机会成本、情绪价值,沉默成本等。

  2. Mar 2023
    1. 就业的难题让很多大学生都特别为难,只有通过考研这种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才可以拥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源于一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①就业市场供需体系不平衡。全社会范围的需求萎缩,传导至消费市场低迷、人们消费能力减弱、消费意愿淡化,导致生产端需求岗位锐减,呈现出一种毕业人数大于社会岗位需求的局面; ②学生专业与现实社会需求不匹配。显示社会飞速发展,导致很多院校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与现实社会需求之间呈现出一种过时、淘汰、跟不上实现需要的局面; ③缺乏实践经验:很多大学生拥有的是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这使得他们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 ④在大学就学阶段,对真正的学习能力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掌握,而缺乏系统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从而让自己的学历与实际能力存在较大、较明显的代差; ⑤基于上述四条原因,如果认为参加考研,就能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的想法,如果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显然在思维深度、认知层次方面都是存在偏差和局限的。因此,如果上述的4条原因没有得到改善、改变,那么读完研究生后,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同样不会得到明显提升,那么结果不言自明。

    1. 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建议调整双休日,试点隔周三休鼓励消费

      谁能休息?这种提案不是蠢,就是坏。 问题的关键: ①财富从哪里来?是旅游、休息、娱乐的过程中就能创造财富了吗? ②最终的受益者是谁?是体制内的公务员还是比例更大,数量更多的自由从业人员? ③一个提案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在体系化、全局性的当下,绝对不是一个人大提议的问题,会涉及到工资待遇、劳动法等诸多方面的具体事宜调整。 这样的提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去热议、追捧。说明一个最核心的问题,讨论越激烈的问题,说明社会阶层的矛盾分化越严重、社会内部的矛盾也深刻。 一个结论: 所有的热议,都源于立场的对立,进而带来的矛盾。 面对同样一个现象,如果内部认知高度一致,与外部的声音明显不同,那么突显的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立场对立,矛盾。 进一步思考: ①要成为人大、政协提案委员,他们到底要代表谁的立场和利益? ②这些人大、政协委员是如何成为委员的,成为委员的标准、条件是什么?

  3. Jan 2023
    1. 九派新闻采访了几位正在三亚过年的游客。他们中,有人在春节前夕被堵在进岛的路上,排队了2天,在车内吃喝过夜;还有人吐槽处处是“海鲜杀手”——6只皮皮虾700多元,一只石斑鱼1000元,菜市场买的500元海鲜,被强行带去加工,花去加工费400多;还有人租车时被要求交口头保险、被讹修理费,“随时随地感觉有人在算计我的钱包。”

      旅游乱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①供需关系的严重失衡,是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 ②选择范围、目标的单一化是出现这种供需矛盾的重要因素; ③价值趋同以及缺乏独立思维和判断能力是出现这种乱想的根源。 基于上述三点因素分析判断。在未来,教化人们价值多元,避免趋同,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商机出现,而且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1. 除了父母,孩子,夫妻之间的事,多操心,其他人的事少参与,参与的太多就是多管闲事!

      这种提法略显狭隘。 倘若以他人之事为生、以处理他人问题困难为谋生手段,那么别人的事就不是闲事,相反而言还是正事、好事。 结论: 判断一件事的是否、对错、正闲与否,关键在于每件事最终能否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什么样的利弊。

    2. 在别人家,就是一个字“夸”,夸孩子,夸环境,夸老人身体....,这就是会做人!

      人与人相处,相互之间要满足情感、物质、利益上的需求,而夸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实用的方式。 人与人相处,各自追求的无碍乎就是能够满足自己在心理情感、生理物质两个大领域、层面的需求。因此,千万不要小瞧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他们能够满足的是别人在心理层面的情感需求,这种需求是每个人都必须的,而且是在物质层面得到满足之后,就一定会索求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心理情感层面的需求,要比物质层面的需求更高级,更多元、更复杂、更难。


      结论: ①情商高,并不是什么虚幻、高级的东西,就是能够满足别人、身边人、与之相处的人的心理情感层面的需求而已,这种需求就是被欣赏、被认可、被重视、被尊重,看似很简单,但是,又因为每个人都是天生的小格局,大多数时候,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因此,更多的关注的就是自己的感受、体会、需求,不会将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因此,自然不能很好的观察、体会、欣赏、重视别人的感受。


      结论:情商高的人,就是总是能够将观察的重点、感受的焦点放在别人身上,能够敏锐的感受到周围、环境、人群的感受的人,通常就是情商高的直接表现。

    3. 去别人家,只在客厅!

      人与人相处,一定要有一种分寸感,别人可以没 有这种尺度,但是你必须有这种行动自觉。 ①人与人相处为什么要有一种分寸感? 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自己的隐私、都有自己不愿提及以及不愿被别人知晓的部分。例如:自己对于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对一件事情的真实目的、对他忌讳的人和事的真实感受不愿意被别人知晓,那么这种分寸感就是不可能消除的,而且会永远存在的。 ②如何拿捏把握这种分寸感,原则和尺度是什么? 分寸感的把握,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自己对别人个人隐私、忌讳事物、以及恐惧的人和事,都要有一种分寸感,因为这些领域、这些都是我们要特别注意需要提醒自己保持分寸感的领域; ③在那些场合需要格外注意这种分寸感? 分寸感源于隐私的需要,因此,对于涉及个人隐私的时间、空间、话题、内容,都要适可而止,点到为止,万不可打破砂锅问到底、渣渣到底在哪里?


      结论: ①分寸感的把握,适用于对任何人,哪怕事自己的爱人以及父母; ②分寸感的把握讲究的是看破不说破;给彼此保留的空间独立性、思想独立性、时间独立性; ③和自己的爱人、父母、子女,都要保持这种分寸感,唯有对自己,可以彻底的袒露心扉; ④事实上,判断什么样的人会有更多的秘密,远比去恪守秘密更重要,因为避免敌人远比成为敌人关键。

  4. Jan 2022
    1. 在当今的社会,每个人似乎都希望走得更快、收获更多。与其花一个月时间读完一本书,我们更希望花二十分钟“听”完一本书。与其深入掌握某项技能和理论,我们更希望用一篇公众号文章中的“干货”来解决问题,哪怕并不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结果是,问题变得越来越多,人们变得越来越焦虑。于是,更加倍地去收集知识和技能,陷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循环。

      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