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7 Matching Annotations
  1. Mar 2021
    1. 贝索斯在最新文集《发明与流连忘返》(Invent and Wander)中,提出长期主义和短期主义的区别,是热忱和唯利是图(Missionary vs. Mercenary)的区别,评价一个人和一家公司,就是要看他们到底是带着宗教热忱般投入,还是像雇佣军那样以赚快钱为乐。热忱与唯利是图,又是两个英文读音相近,意思却截然不同的词,巧妙地凸显出对待工作和未来的不同态度。

      魔鬼企业家:解密杰夫·贝佐斯的内心世界

    1. The eight features of the metaverse

      对Roblox,有八个宗旨助其通往metaverse:

      1. Identity(身份):即构成虚拟空间中“我”的要素,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人设,从内在到外在,一一可以塑造;用户可以是一个战士,一个卡通人物,甚至是一只小狗;

      2. Friends(朋友):可以是真实生活中的朋友,也包括虚拟场景中认识的朋友,朋友们可以在一起游戏、学习、甚至工作;(Roblox再三强调:这个平台的根本是“将人们聚集在一起”);

      3. Immersiveness(沉浸感):不断提高3D场景质量,未来的目标是逐步逼近类似于最先进电影特效的质感。未来当然还会有AR、VR的加持;

      4. Anywhere(随地):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快速直达Roblox平台并和朋友连线,开发者创造的内容也能在各地无障碍上线;

      5. Variety(多样性):可理解为“长尾化”,就是内容足够多,足够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比如主题公园、宠物领养、潜水、购物,或是成为超级英雄。正是得益于内容的多样性,Roblox平台才得以繁荣;

      6. Low Friction(低延迟):让用户能够瞬间(秒级)到达metaverse的任何地方,而不是花2分钟、5分钟。

      7. Economy(经济):Roblox平台拥有自己的经济和虚拟货币Robux,用户通过购买Robux,从而在平台上做出交易行为,比如购买服装、物品和虚拟场景。交易额一部分会被分给开发者和内容创作者。Roblox成为越来越多的技术人才谋生的手段;

      8. Civility(文明):Roblox正在建立一个安全的网络文明,截至2020年底,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拥有2300人的团队,7天24小时地进行内容审查;

      通过沿着上述八大路径展开创新,Roblox实现metaverse似乎是可预见的。

    1. n We Are As Gods, Brand emerges as one of the signature players of the technological age, in and out of the most important rooms at just the right moments in history. Most casual followers of his will know the rough trajectory. What they might not know are the tools of Brand’s farsightedness. Drugs, for starters. Also a gift for harnessing boredom. Finally, expert networking. Through the catalog, Brand linked up with Doug Engelbart, from whom he learned the potential of networked communication, which got him thinking about early social media, and so on. “The intellectual Johnny Appleseed of the counterculture,” someone calls him, seeding the land with thought-trends. Slightly in awe of their subject, the filmmakers, David Alvarado and Jason Sussberg, portray Brand as that rare kind of tech prophet, a man who never looks back. A true, uncompromising futurist.

      在《We Are As Gods》中,布兰德作为科技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在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出入最重要的房间。他的大多数普通的追随者都会知道他的大致轨迹。他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布兰德远见卓识的工具。首先是药物。还有驾驭无聊的天赋。最后,是专家网络。通过目录,布兰德联系到了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从他那里了解到网络通信的潜力,这让他开始思考早期的社交媒体等等。有人称他为 "反主流文化的知识分子约翰尼·阿普尔兹"(the intellectual Johnny Appleseed of the counterculture),在这片土地上播撒思想潮流的种子。导演大卫·阿尔瓦拉多(David Alvarado)和杰森·苏斯伯格(Jason Sussberg)对他们的拍摄对象略有敬畏,他们把布兰德描绘成一种罕见的科技预言家,一个从不回头的人。一个真正的、不妥协的未来主义者。

    2. The Backward-Looking Futurism of Stewart Brand
    1. Jon: What was your favorite experience in People’s Computer Company? Bob: We became a focus for a lot of activity during these early days of computers in education. Then, of course, I loved traveling all over California and teaching weekend courses. We typically get around 30 teachers to attend the courses. These courses were called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1 and 2”. Two different courses two credit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xtension. Teachers could use these credits to lobby for pay raises, and the other courses were called “Games Computers Play 1 and 2”. Whenever we went to teach somewhere we ran all four concurrently, so if you have taken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1, you can sign up for 2. If you have taken Games Computers Play 1, then you can sign up for Games Computers Play 2. There was virtually no structure, the instructors, usually two of us, would wander around and help people play games or if they wanted to learn to program we would give them teach yourself set up materials so they can start teaching themselves how to program. Sometimes we would wander around and say: “For all of you people who crave structure we will be in the lunchroom at 1:00 for an hour to have a seminar if you want to come.” And a few people would come and some wouldn’t. Some would just continue working away. We also asked these teachers to grade themselves because I was not a classroom teacher in a normal sense. A lot of teachers intensely resisted grading themselves and practically begged us to give them a grade. So I have no idea of how many of these we did, but it was a lot of them. We taught a few at Lawrence Hall of Science (UC Berkeley), UC San Diego, UC Riverside, UC Santa Barbra, UC Davis, and we even ran one course at the airport in San Mateo. We traveled to almost all of the campuse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xtension and ran these courses. Well, all of this happened because I began teaching kids how to program, and I liked doing that so much that it sort of just took over my life. Almost everything that was going on was related in some way to helping kids teach themselves. I don’t like to say that we are teaching, I like to set up environments in which people can teach themselves with a little help. That is why I write ‘teach yourself’ instruction materials. I wrote teach yourself books so that people who did not have access to a computer teacher could use these books as an alternative; so all they need is access to a computer that ran BASIC and they could teach themselves how to program. It was really fun. I loved Wednesday evenings because all of these interesting people would come in and they would play computer games; especially when the computer center was set up next door. So, we had these two places; we had so many things going on at the same time.

      Jon Cappetta:你在人民电脑公司最喜欢的经历是什么?

      鲍勃·阿尔布莱特(Bob Albrecht):在计算机应用于教育的早期,我们成为了许多活动的焦点。然后,当然,我喜欢在加州各地旅行,教授周末课程。我们通常会有30名左右的老师来参加课程。这些课程被称为“1号和2号教室的计算机”(‘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1 and 2’)。两门不同的课程两个学分,来自加州大学的延伸课程。教师可以用这些学分来争取加薪,另一门课程叫 "计算机玩的游戏1和2"(‘Games Computers Play 1 and 2’)。每当我们去教学的时候,我们都会同时运行这四门课程,所以如果你已经参加了 "1号教室的计算机",你可以报名参加 "2号教室的计算机"。如果你学过 "计算机玩的游戏1",就可以报名参加 "计算机玩的游戏2"。课程几乎没有什么结构,通常是我们两个人,会四处闲逛,帮助人们玩游戏,或者如果他们想学习编程,我们会给他们自学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学习如何编程。有时我们会四处闲逛,然后说:“对于你们这些渴望结构的人来说,如果你们愿意的话,我们将在1点在午餐室开一个小时的研讨会。”有些人会来,有些人不会。有些人只会继续工作。我们还让这些老师给自己打分,因为我不是一个正常意义上的课堂老师。很多老师强烈反对给自己打分,实际上是求我们给他们打分。所以我不知道我们做了多少这样的事,但确实很多。我们在劳伦斯科学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了几门课,我们甚至在圣马特奥的机场开了一门课。我们几乎走遍了加州大学分校的所有校区,开设了这些课程。

      这一切的发生,是因为我开始教孩子们如何编程,我非常喜欢这样做,它几乎占据了我的生活。几乎所有发生的事情都与帮助孩子们自学有关。我不喜欢说我们是在教学,我喜欢建立一个环境,让人们可以在一些帮助下自学。这就是为什么我写'自学'的教材。我写了'自学'的书,让那些没有机会接触到电脑老师的人可以用这些书来替代;因此,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台运行BASIC语言的电脑,他们可以自学如何编程。这真的很有趣。我喜欢星期三晚上,因为所有这些有趣的人都会来,他们会玩电脑游戏,尤其是当电脑中心设在隔壁的时候。我们有这两个地方;我们同时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1. 冷战时代,美国陆军在格陵兰岛建立了一个秘密军事基地 Camp Century,执行 Project Iceworm 计划,在靠近苏联的冰层下隐藏 600 枚核导弹,陆军以极地科考站的名义掩护真正的行动。军事行动失败了,但科考行动取得了重要成果。科学家在冰层下方一英里处钻取冰芯,从冰芯下发现了一些泥土。这些泥土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兴趣。1970 年代冰芯从陆军的冰柜转移到布法罗大学,1990 年代转移到丹麦哥本哈根的一个冰柜。当 2017 年再次转移时它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从中发现了树枝和树叶。这意味着曾有茂密的森林生长在今天位于冰层下一英里的冰原上。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过去一百万年格陵兰岛至少有持续几十万年的时间内没有冰,其冰川在最近的全球暖化时期融化了。格陵兰岛储存了能让全球海平面上涨 20 英尺的冰,了解它的过去对于预测未来至关重要。

    1. 在古代玛雅,特权者的生活也不一定舒适安逸。在公元 726 年,外交官 Apoch’Waal’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担任 lakam 或者叫旗手,是 Calakmul 国王的外交使者。他举着旗帜步行数百英里前往 Copán 王国,为两国之间建立盟友关系立下了功劳。但他的崛起和衰落一样迅速。敌对的王国在数年内将两位国王赶下了王座,Copán 国王还掉了脑袋。对 Apoch’Waal’墓穴以及其遗骸的分析显示,虽然他曾经辉煌过,但他的生活从不轻松。他骨骼多处出现了关节炎,显示当时的外交工作并非主要是文书,而是真的要举旗帜。他的父母都是贵族,出身高贵,但他的骨头却有童年疾病或营养不良的症状。研究报告发表在《Latin American Antiquity》期刊上。

    1. 小说中有一个身材瘦小、戴着眼镜的男孩,这个特别纯洁的年轻士兵就是未来的男主人公。小说的背景是21世纪的一个独裁制度下,有个奋不顾身、由理想主义者组成的地下组织正酝酿一场反抗先知(即集权制度中无所不能的恶棍,他得到一大批头脑简单的群众的支持)的战斗。小说的主人公偶然发现了先知邪恶的一面,并且被迫在善与恶之间做出抉择。最终他断然加入了革命的Cabal组织,这让他接触到了新的观念,进而动摇了此前的想法。

      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读到这些被先知所禁止的东西,这对我思想上造成的冲击可谓天翻地夜。有时我不禁回头看看有谁在监视我,甚至连自己都害怕自己。我开始隐隐约约觉察到一切专制的核心便是保密。 (援引自《2100年大叛乱》)

    1. Isaac Asimov's New Guide to Science.
    2. Smart books that are better fit for purpose.
    3. Rise and Fall

      《美国增长的起落》——罗伯特·戈登

    4. First, the explosive expansion in access to opportunity facilitated by the internet. Sounds prosaic but I think still underestimated. Several billion people recently immigrated to the world's most vibrant city and the system hasn't yet equilibrated. When you think about how YouTube is accelerating the dissemination of tacit knowledge, or the number of creative outsiders who can now deploy their talents productively, or the number of brilliant 18 year-olds who can now start companies from their bedrooms, or all the instances of improbable scenius that are springing up... in the landscape of the global commons, the internet is nitrogen fertilizer, and we still have a long way to go -- economically, culturally, scientifically, technologically, socially,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

      首先,互联网促进了机会的爆炸性扩张。听起来很平淡,但我认为还是被低估了。最近有几十亿人移民到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空间,但这个体系还没有达到平衡。当你想到YouTube是如何加速隐性知识的传播,想到有多少有创造力的局外人现在可以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才能,想到有多少18岁的聪明人现在可以在自己的卧室里创办公司,想到所有不可思议的奇闻异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在全球公共领域,互联网就是氮肥,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经济上、文化上、科学上、技术上、社会上,以及介于这之间的一切。

    5. California shifted mid century from being the US's fastest-growing state -- 50% population growth between 1950 and 1960 -- to a state that is somehow, improbably, shrinking. This is, obviously, mostly because of the regulations the state's inhabitants put in place that block the housing that's required to support California’s economic success. As a result, California has lost the "technology" of being able to affordably house its inhabitants. In these ways and many others, technology is both advancing rapidly and yet often receding in the state.

      加利福尼亚州在本世纪中叶从美国增长最快的州--1950年至1960年间人口增长50%--转变为一个莫名其妙地萎缩的州。很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该州居民制定的法规,阻挡了支持加州经济成功所需的住房。因此,加州失去了能够为居民提供负担得起的住房的 "技术"。在这些方面以及其他许多方面,技术在该州既快速发展,却又经常退步。

    6. The period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was an era of building in the broadest sense, from universities to government agencies to cities to highways. The byproduct of this period of building is maintenance and we haven't figured out how to meta-maintain -- that is, how to avoid emergent sclerosis in the stuff we build. I see the exact same th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 by the way. Nobody in financial services thinks that real-time settlement is a bad idea. Cryptocurrencies show that it is a quite tractable problem. The "enemy", such as it is, is the calcification that follows from an existing install base. And all cultural questions aside, the US simply has a very large existing install base of aged institutions and systems.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最广泛意义上的建设时代,从大学到政府机构,从城市到高速公路。这个时期建设的副产品是维护,而我们还没有弄清楚如何进行元维护——也就是说,如何避免我们建造的东西出现硬化。顺便说一句,我在金融服务中也看到了完全相同的情况。金融服务中没有人认为实时结算是个坏主意。加密货币表明,这是一个相当容易解决的问题。如许的 "仇人 "是现有的安装基础所带来的钙化。而抛开所有文化问题不谈,美国只是拥有一个非常庞大的现有老旧机构和系统的安装基础。

    7. Noah Smith 是 Bloomberg 的记者,他在自己的 Substack 上发表了他和 Stripe 创始人和 CEO Patrick Collison 的采访。

      这篇对话并非围绕 Stripe 公司的(实际上,Collison 接受的很多其它采访也很少围绕 Stripe 自身展开)。Patrick Collison 关注人类社会的创新和进步,并在多个场合发表相应的观点。

      对话的相当一部分在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创新速度变慢了?对此,Collison 从多个角度给出了答案。

      文化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比如加州的法规无法提供足够多的住房和交通基础设施以支持更多的人口来推动更多的创新 - 现有资产持有者的利益阻碍了进步。

    1. 文章从 Investing Why, Investing How, Creating a Personal CRM, Learning in Public 四个方向展开。比较细节,我不在这里重复。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如何用 Roam 的双向链接的方法建立「网络化」的个人知识库。比如,在 Personal CRM 中,他会记录和不同人的对话,然后会把对话中的不同要点再次分类到不同的象限中(比如:谈论了不同的公司、行业、主题等)。

      文章也介绍了配合 Roam 使用的其它工具,比如 Readwise 等,最终都作为 Information Ingestion 的管道汇入到 Roam 中。

    2. Everyone is an allocator of something. Investing is an opportunity to evaluate what you believe. To gain conviction. And then to act on that conviction. 

      每个人都是某些事情的分配者。投资是一个评估自己信念的机会。获得信念。然后以此信念来采取行动。

    1. When growth requires bits instead of atoms, there is no such ceiling. Demand can scale very fast, but supply can also scale in lock step, and those two conditions working in concert is what allows certain businesses grow so fast and become so valuable.

      当增长需要的是比特而不是原子时,就没有这样的天花板。需求的规模可以非常快,但供给也可以按部就班的扩大,这两个条件共同作用,才使得某些企业发展得如此之快,变得如此有价值。

    2. 本文解释了为什么「均值回归」不再起作用,换句话说,就是少数公司收获大部分回报的「幂律分布」更加成立。

      互联网是以去中心化的面孔来到众人面前的,它的确降低了创业的进入门槛,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它也使得一些强者恒强的商业模式出现了。

      除了常见的网络效应等老生常谈,本文提到了一个简单但容易被忽视的观点:数字经济的供给弹性。

      文中用了 Zoom 等企业作为案例。在 Covid-19 期间,类似的案例非常多。这种快速扩大供应规模的能力是很容易被忽视的。在需求可能难以预测的时候,这种能力就会极具价值。

      同时,也应该思考,在需求急剧坍缩的时候,供给是否也有能力快速收缩而不经受很大的损失。能力的分布往往不是对称的,但人类的思维往往倾向于掉入对称性的陷阱中。

    1. 一些研究成果总会比另一些更容易为人所知,获得广泛的传播,成为主流叙事的一部分。比如:例如,宇宙自起源以来不断膨胀的原则比宇宙逐渐冷却的事实更广为人知,这或许是因为膨胀的自然法则的观念很容易映射到殖民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范式上。

      这些说法肯定不被大量的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学术界人士所接受。我们所熟知的科学和发明的历史,往往是天才、兴趣和偶然发现所驱使的,而且还伴随着大量的先知不被权力所认可的悲剧。

      选择性记录和选择性遗忘是同时发生的分配过程。人类社会近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在于科技和媒体不再能够区分彼此。而科技已经不再是象牙塔和实验室,而是以前所未见的形态存在的超级商业体。他们所掌握的权力,正在让我们选择性的相信来自他们的叙事。

    2. All mathematical and scientific work is determined by soci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from the point of research to the point at which a “discovery” is shaped into narrative.

      所有的数学和科学工作都是由社会和政治因素决定的,从研究的一刻到「发现」被塑造为叙事的一刻。

    1. So this model you’re describing, where you basically connect people from one income level to another higher one via various different processes. I’m curious what other connections you can imagine existing. The way to answer that is to see where all the shortages are, where are people trying to hire and those people don’t exist? Tech is an obvious one, but it’s all over the place in healthcare and the skilled trades. You can actually get a data dump from the Department of Labor that says here are all the roles that we’re unable to fill with the existing talent pools. To start with you just plug those up. Over time you get more fancy and optimize for what level of programmer and other specifics, but right now if you're a long-haul truck driver you’re hired instantly. You can be a felon coming out of prison and you can make $90k, with like three weeks of training, and most people don't even know that that's an option. That may not be a career in 20 years, who knows what happens with self-driving vehicles, and we should probably also have a solution for when that's true.

      问:所以你所描述的这种模式,基本上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过程,把人们从一个收入水平连接到另一个更高的收入水平。我很好奇,你还能想象到有哪些其他的连接方式存在。

      答:回答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看看所有的短缺都在哪里,人们想在哪里招聘,而这些人却不存在?技术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但在医疗保健和技术行业中到处都是。其实你可以从劳工部得到一个数据下载,包含我们现有人才库无法填补的所有角色。开始的时候,你只要把这些空缺填补上就可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得到更多的变化,并优化什么级别的程序员和其他具体的细节。但现在如果你是一个长途卡车司机,你会立即被雇用。你可以是一个从监狱里出来的重刑犯,你可以赚到 9 万美金,通过三个星期的培训,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这是一个选择。这可能在 20 年后不是一个职业,谁知道自动驾驶汽车会发生什么,当这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可能也应该有一个解决方案。

    2. 本文是对 Lambda School 的创始人 Austen Allred 的访谈记录。Lambda School 创办于 2017 年,是一家基于收入分享协议(Income Share Agreement, ISA)的在线教育公司,也就是说,学校将分享一部分学员未来的收入(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mbda_School)。

      Lambda School 最先开办的专业是和编程相关的,并且承诺,如果学员未能在相关领域找到一份年薪高于 50000 美元的工作,就不分享任何收入。在创始人 Austen Allred 的 Twitter Bio 上,这样介绍:A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that costs $0 until you're hired.

      Allred 的假设性算法,是一种崭新的切蛋糕的方式:从教育对个人价值创造的产出来看,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只要这样一种价值维度存在,那么就能产生一次排序,从而「吐出」底部的「1000 所大学」。

      Lambda School 会以它的方式,开设不同的专业(注意:专业排名是到现在为止最流行的一种对大学的排序方式),来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Lambda School 需要扩大自己所覆盖的人群。它所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并非大学所提供的高等教育最初的设定,而更像是升级版的职业教育。

      Allred 想要创造一种时空机器,把一个地方的人通过某种流程快速输出到另一个地方。关键在于,人力资本本身并非高流动性的,转移的过程很可能并不如机器一般运转自如。ISA 听上去更像是 Student Loan 的某个变种版本。尽管充满疑问,但我仍然对解决问题的新尝试充满敬意。

    1. 这篇关于后疫情时代工作方式变化的文章。

      在家不能做的事情是什么呢?Packy McCormick 列举了一大堆例子,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多人同时在场完成的任务,往往高度协同或者社交互动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些是目前的在线协作工具还难以胜任的。

      这是一种对于时间的分配。

      场所和时间,这些分配的维度对于工作而言是重要的吗?还有一种可能是工作-生活的二分本来就将失去意义。转换切蛋糕的视角,可能会对未来产生全然不同的看法。

    1.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学家W· 帕特里克· 麦克雷(W. Patrick McCray)撰写了关于美国光学天文学界的《巨型望远镜》(Giant Telescopes)一书。他指出加州理工学院和卡耐基研究所之间的敌意持续的时间相当长:自1928年他们就一直针对大型望远镜争吵不休。“你只要想想看,(这么长时间了,)他们就什么教训也没学到?”麦克雷说。

    1. Engelbart’s strategic vision began with the recognition of a major reason why some large-scale problems continue to elude humankind’s best efforts. His radical scale change principle asserts that as a complex system increases in scale, it changes not only in size but also in its qualities. This principle, in fact one of the three basic laws of Hegelian dialectic, seems at odds with the common-sense view that large-scale systems are reducible to smaller-scale parts without loss of qualities. Even if Engelbart knew that the computer was just another artifact at a time when more engineering was not necessarily the solution, he also knew that this specific language artifact was offering unusual characteristics. He understood that the computer was opening the cognitive realm to more dimensions than the usual three, allowing non-linear thinking. But, most importantly, it was extremely fast; it could calculate, display and help organize ideas at a blazing speed. He realize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omputer, as a powerful auxiliary to human intellect, could turn a quantitative change into a qualitative change. Facing numerous too urgent and complex problems, the little inelastic mind of the human being could, with the augmentation of the computer, become up to the challenge. Most importantly, this basic tenet of his philosophy ended up playing as important of part in the human system as in the tool system.

      恩格尔巴特的战略愿景始于他认识到为什么一些大规模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人类的全力解决。他的激进规模变化原理认为,随着一个复杂系统规模的扩大,它不仅在规模上发生变化,而且在质量上也发生变化。这一原理实际上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三大基本法则之一,它似乎与常识观点相矛盾,即大规模系统可以被还原成小规模,而不会丧失质量。即使恩格尔巴特知道计算机只是另一种人工制品,而当时更多的工程不一定是解决方案,他也知道这个特定的语言产物提供了不同寻常的特性。他明白,计算机正在向更多的维度打开认知领域,而不是通常的三个维度,允许非线性思维。但最重要的是,它的速度极快,它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计算、显示和帮助组织思想。他意识到,计算机作为人类智力的强大辅助手段的引入,可以将量变转变为质变。面对众多的过于紧迫和复杂的问题,人类那缺乏弹性的小头脑,在计算机的辅助下,能够应付这种挑战。最重要的是,他的这一哲学基本原理最终在人类系统和工具系统中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

    1. In a 1995 interview for JCN Profiles entitled “Visionary Leader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Engelbart argues that, while tech (which he calls “the tool system”) has advanced beyond anyone’s wildest dreams, “the human system” continues to lag. He explains: The scale of change [on the tool side was] going to increase by huge factors in the coming decades. It became apparent to me then that this human system side was in for massive, massive changes. […] Are we ready for viewing the scale of change on this [human] side that it will take in order to really, really harness what’s over here [tool side]? […] We better start learning and being explicit about this change in the human system rather than just letting the product people throw new stuff at us.

      在1995年JCN Profiles的题为“信息时代有远见的领导者”的采访中,恩格尔巴特认为,虽然科技(他称之为 "工具系统")的进步超出了任何人最疯狂的梦想,但“人类系统”却继续落后。他解释道:

      在未来几十年里,[工具方面]的变化规模将以巨大的系数增加。对我来说,很明显,人类系统方面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为了真正地驾驭这里的(工具方面),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观察(人类方面)将发生的变化的规模?[...]我们最好开始学习并明确人类系统的这种变化,而不是仅仅让产品人员向我们抛出新的东西。

    2. Reclaiming Conversation: The Power of Talk in a Digital Age

      《重拾交谈:走出永远在线的孤独》

    3. When I look at what the connected world has become, I can’t help but feel that Mike Daisey was right: “We were hopelessly naïve.” And the more I learn about Douglas Engelbart, the earliest days of the personal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 the more I believe that the technology that currently shapes ou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is designed based on unquestioned assumptions and ideologies. By questioning them now, perhaps we can change the future.

      当我看到互联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不禁觉得迈克·戴西(Mike Daisey)是对的:"我们是无可救药的天真"。我对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个人电脑和互联网诞生之初——了解得越多,我就越相信,如今塑造我们的世界体验的技术,是基于无可置疑的假设和意识形态设计出来的。通过现在对它们的质疑,也许我们可以改变未来。

    1. From the Bay Area, for example, a slickly produced magazine called Mondo 2000 introduced readers to virtual reality, hacker culture, smart drugs, life extension, and nanotechnologies. Its debut issue derided the “old” future as being “about going back to the land, growing tubers and soybeans, reading by oil lamps. Finite possibilities and small is beautiful. It was boring!” With the Cold War ending and cyberspace beckoning, “there’s a new whiff of apocalypticism across the land. A general sense that we are living at a very special junctur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ecies.” But where Bernal and Huxley envisioned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benefit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new cult of transhumanists, death defeaters, and allied techno-enthusiasts focused on the self: the perfection of body and mind as individual self-fulfillment. In California, the net and nanotechnology met Narcissus.

      举例而言,一本名为《Mondo 2000》的时尚杂志向读者介绍了虚拟现实、黑客文化、智能药物、生命延续和纳米科技。它的创刊号嘲讽“之前”的未来是要“回归土地,种植块茎和大豆,点油灯读书。可能性越少越好,越小的事物越美好。太无聊了!”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和网络空间的召唤,“全世界弥漫着一种新的末世主义。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物种进化的关头。”然而,不同于伯纳尔和赫胥黎——他们设想的生物改造可以潜在造福于整个社会,如今这个超人类主义、死亡斗士、技术爱好者联盟组成的新教派更多关注于自我:他们把身体和心灵的完善当作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加利福尼亚,网络和纳米科技遇上了自恋症。

    2. Mark O’Connell’s open-minded new book To Be a Machine: Adventures Among the Cyborgs, Utopians, Hackers, and the Futurists Solving the Modest Problem of Death offers an update on the desires, dreams, and delusions of late 20th- and early 21st-century technological optimists. With a practiced journalist’s sense of engagement and empathy leavened by healthy skepticism, O’Connell describes the peculiar constellation of scientists, seekers, grifters, and con artists orbiting techno-optimist communities over the past half century. Hoping to become rich, famous, and/or immortal, this population encompasses a seemingly dizzying array of types and propositions that can, I’d argue, be cleaved into three basic camps.

      马克•奥康奈尔思路大开的新书《成为机器:奇妙之旅——赛博格、乌托邦、黑客、未来主义者如何应对死亡问题之困》中呈现出20世纪晚期至21世纪技术乐观派的欲望、梦境和妄想,这是一幅崭新的图景。奥康奈尔是一名资深记者,良好的怀疑精神培养了他的参与感和同理心。他描摹了过去半个多世纪,充斥于技术乐观派群体中的科学家、追求真理者、赌徒、骗子等一众人等。有些人追名逐利,有些人渴望不朽,这群看上去眼花缭乱的各色人在我看来可以划分为三个基本阵营。

    3. From the Bay Area, for example, a slickly produced magazine called Mondo 2000 introduced readers to virtual reality, hacker culture, smart drugs, life extension, and nanotechnologies. Its debut issue derided the “old” future as being “about going back to the land, growing tubers and soybeans, reading by oil lamps. Finite possibilities and small is beautiful. It was boring!” With the Cold War ending and cyberspace beckoning, “there’s a new whiff of apocalypticism across the land. A general sense that we are living at a very special junctur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ecies.” But where Bernal and Huxley envisioned biological transformations that could potentially benefit society as a whole, this new cult of transhumanists, death defeaters, and allied techno-enthusiasts focused on the self: the perfection of body and mind as individual self-fulfillment. In California, the net and nanotechnology met Narcissus.

      举例而言,一本名为《Mondo 2000》的时尚杂志向读者介绍了虚拟现实、黑客文化、智能药物、生命延续和纳米科技。它的创刊号嘲讽“之前”的未来是要“回归土地,种植块茎和大豆,点油灯读书。可能性越少越好,越小的事物越美好。太无聊了!”随着冷战时代的终结和网络空间的召唤,“全世界弥漫着一种新的末世主义。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物种进化的关头。”然而,不同于伯纳尔和赫胥黎——他们设想的生物改造可以潜在造福于整个社会,如今这个超人类主义、死亡斗士、技术爱好者联盟组成的新教派更多关注于自我:他们把身体和心灵的完善当作个人的自我实现。在加利福尼亚,网络和纳米科技遇上了自恋症。

    4. “NO MORE SEX!” was the unexpected news that London’s Daily Herald brought its readers in February 1929. Those intrigued enough to continue reading found yet more startling information on “WHAT HUMANS MAY BE LIKE ANOTHER DAY” — such as “MEN WITH EARS UNDER LUNGS” — by the same scientifically pedigreed author. The source: John Desmond Bernal, a young Irishman whose daring new book, The World, the Flesh, and the Devil, offered a “PEEP INTO THE FUTURE.”

      “性已消亡!”1929年2月,伦敦《每日先驱报》刊载了这样一则出人意料的新闻。它成功激起了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并在“未来人类会是什么样”的问题上给出了更加惊世骇俗的讯息,比如:“人的耳朵长在肺的下面”。这些言论均出自一位科学背景的作者约翰•德斯蒙德•伯纳尔,这个爱尔兰年轻人标新立异的新书《世俗、肉身与魔鬼》为人们提供了“一窥未来”的视角。

    5. Silicon Valley’s Bonfire of the Vainglorious
    1. 1917年,法国士兵在非洲的加蓬,射死了一对大猩猩,然后将幸存的一个大猩猩宝宝卖给了英国商人。

      那个英国商人将这只大猩猩宝宝,带回了英国出售,被 Rupert Penny 上校买走,价格是300英镑,约合今天的25,000英镑。上校将其命名为约翰·丹尼尔(John Daniel)。

      上校太忙,没时间照顾它。1918年,他将这只大猩猩送给了姐姐 Alyce Cunningham 夫人,后者住在一个叫做 Uley 的小村庄里。

      Alyce 夫人和其他村民都不知道如何照顾大猩猩,因此他们决定将它当作一个特别多毛的孩子,进行抚养。

      从此,约翰·丹尼尔有了自己的家。他有自己的卧室,学会使用电灯开关和自己铺床,甚至知道如何去洗手间。与大多数幼儿不同,他还喜欢喝苹果酒。

      他会定期与 Uley 中学的孩子们玩耍和散步,还会跟着Alyce 夫人,坐在的敞篷汽车中旅行。

      从1918年到1921年,这只大猩猩在英国乡下度过了幸福的三年,可惜可悲的命运降临到它身上。

      1921年,约翰·丹尼尔已经从32磅(14.5公斤)的可爱宝宝,现在变成了210磅(95公斤)的庞然大物,并且还在继续成长。

      Alyce 夫人意识到,不太可能再把他养在家里了,但再把他送回非洲森林里生活也不太可能,她需要为他找到一个更合适的抚养人。后来,她遇到了一个热爱动物的美国人,答应带他去佛罗里达。

      但是,那个美国人食言了,约翰·丹尼尔运到美国后,没有过上受到照顾的生活,反而被卖给了马戏团。

      最终,约翰·丹尼尔被送到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动物园,他不久就病了,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动物园饲养员认为他是因为思念自己的“母亲”而得病,就联系了 Alyce 夫人。

      Alyce 夫人得到消息后,立即出发前往美国。可悲的是,约翰·丹尼尔在她到达之前已经死于肺炎。

      他的遗体被捐赠给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保存至今。Uley 的村民们则请来艺术家,为他制作了雕塑,进行永久纪念。

    1. 这个网站提供酒吧的环境音,可以选择加入什么声音:倒酒声、谈话声、街道声、雨声、背景音乐等。

    1. 伦纳德·萨萨曼(Leonard Sassaman)是一个传奇程序员,在区块链的发明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忧郁症在2011年自杀身亡。本文介绍了伦纳德的一生,以及他的贡献。

      比特币发明人中本聪的最后一次留言,就发生在伦纳德自杀前的两个月,“我已经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将来可能不会出现。” 伦纳德是否有可能就是中本聪?

    1. 网络游戏 Modbox[6] 最近公开了 2.0 测试版,最大的特色就是出现了人工智能 NPC(虚拟角色)。玩家跟 NPC 之间的对话没有脚本,而是采用目前最强大的 AI 模型 GPT-3 实时生成的,甚至两个 NPC 之间的对话也是如此,效果非常好。

      游戏会调用 Windows 的语音识别功能,将玩家的语音转成文字,然后由 GPT-3 模型给出回答。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是 GPT-3 是云服务,对话会出现延迟,具体的时滞取决于用户与机房的距离。

    1. 2009年,Laura Boushnak因一份阿拉伯女性文盲报告受到启发,开始创作《I Read I Write》。她踏上了穿越六个国家,深入了解无数女性日常生活的深刻旅程。

      在其自身经历的激励下,《I Read I Write》将个人和集体经历进行结合,探索这些鼓舞人心的女性为获得教育而努力克服不同障碍的过程。2009年至2016年期间,Boushnak前往埃及、约旦、也门、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和加沙,为面临教育障碍的女性拍摄照片,包括那些晚年才开始阅读的女性,和逃避家庭反对继续学习的女性。

      Boushnak生于科威特,现居波斯尼亚的萨拉热窝,父母是巴勒斯坦难民。在Lensculture的访谈中,Laura Boushnak在家里向Eefje Ludwig讲述了自己改变和改善生活的愿望是如何促使她开始这个项目,并推动她继续关注教育质量的重要性。

      I Read I Write:她们的生活因教育而改变

    1. 由于疫情的发生,全世界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也被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创新,以开发虚拟技术来代替日常展呈。豪瑟沃斯画廊旗下的科研项目「艺研室」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日程。

      据官方介绍,「艺研室」的目标是探索艺术与科技的交集,并为艺术界迫在眉睫的议题提供定制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如何进一步提高艺术的普及性与永续性。

      「艺研室」推出后第一项举措为引入虚拟实境(VR)展览模式。HWVR的特色在于其定制化技术堆栈的应用尚未在其他任何行业实现。这一工具利用了建筑、建设和电子游戏的技术,创造了与豪瑟沃斯画廊真实空间大小、准确度无异的虚拟环境,亦还原了画廊的真实外观、氛围与互动性。HWVR由像素级别开始构建虚拟3D空间,而不是依靠组合照片,从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艺研室」还开发了软件,将画廊的艺术品数据库转换为3D资料。

      该技术的应用范围可能比人们预期的要广泛。除虚拟展览外,该技术已被证明可用于规划展览和艺术博览会的后勤保障,以及展览物流和仓储等问题。此外,设在洛杉矶的ArtLab甚至将提供艺术家驻地服务,并让画廊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尝试这项技术。

    1.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画廊之一,佩斯画廊一直在做业界最前沿的探索。2020年8月,佩斯画廊宣布成立沉浸式体验项目Superblue,这是与佩斯完全不同的全新企业,也是其旗下新技术板块PaceX的初级研发阶段。

      体验型艺术所带来的影响和回报早在此前佩斯推出teamLab大展中已经得到印证,佩斯的高层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消费趋势的转变,即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体验而非具体事物。疫情无疑加速了佩斯这一项目的推进。

      Superblue定位为一家致力于“制作和展示能够吸引公众的体验艺术”的新公司,它将开设一系列体验式艺术中心,并与合作伙伴创作新的委任作品。Superblue合作的艺术家包括:Nick Cave,Mary Corse,JR,Rafael Lozano-Hemme,Random International,Studio Swine,teamLab,Carsten Nicolai,James Turrel,Leo Villareall等等,他们都是体验型/沉浸式艺术的先驱和实践者,创作涉及多种媒介。

      这种新型的体验也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提供了可能。据悉,Superblue的首家体验艺术中心将于2021年春在迈阿密启动,届时众多艺术家和艺术家团体创作的沉浸式艺术体验作品将展出。

    1. 许多人认识真锅大度是从里约奥运会闭幕式的《东京八分钟》开始的。短短的八分钟,传统技术无法创造的视觉冲击力惊艳了全球。出生于1976年,毕业于东京理科大学理学院数学系的真锅大度,目前是日本最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之一。

      2006年,他聚集了一群来自不同领域的具有设计、艺术、建筑、数学和工程学等背景的专业人员,创建了Rhizomatiks公司,将音乐、广告、舞台表演与科技结合,跨领域地为各类项目设计不同的程序。

      Rhizomatiks互动性的作品跨越了设计、艺术和娱乐的界限。他们的项目通常涉及使用动作捕捉、kinect体感控制器和传感器收集的大量数据,跟踪舞蹈动作,以再现人体形态和动作的三维呈现。他们还使用投影地图、激光、声纳、机器人甚至无人机设备。

      2016,为纪念成立10周年,这个尖端的技术团体成立了三个部门,它们分别是:在娱乐领域开拓的「Research」、展现建筑新概念的「Architecture」、和在数字领域展开解决方案的「Design」,将对科技的探索拓展到了更多元的领域。

    1. “利希”孕育于蓬皮杜声音研究中心,该中心创立于1969年,一直是蓬皮杜中心属下的研究机构,2001年至2006年期间的负责人是哲学家斯蒂格勒。正是在斯蒂格勒领导下的声音研究中心里诞生了“利希”。斯蒂格勒领导的声音研究中心任务主要为围绕着“爱好者”这个概念发展与应用新兴的电子音乐技术,而“利希”的研究在其真正创立后的三年间(2006~2009)一直服务于蓬皮杜中心,研发联结电影与“爱好者”的共享性网络平台,也有参与蓬皮杜中心的展览实现。

      研发的成果全部数据开源,其中“时间线”(ligne de temps)是主要并基础的视频音频评论分析软件,重心放在视觉化不同类型的评论,多样化关联及扩展评论深度的设置上。而另外两个较为突出的成果,则是知识视觉化关联软件“连环”(Renkan)与基于法国境内资源的多语种艺术数据档案(Joconde Lab),后两者同样突出评论的类型识别、多样关联及深度扩展的技术与界面实现,且与“时间线”可相互兼容。

      2009年,“利希”正式独立于蓬皮杜中心,成为独立非营利研究机构,主要以项目的方式接受资助。

      “利希”的研究项目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在Web2.0和社交网络的语境下成长起来的公众,并探索数字网络技术环境下,感知的状态为何,预计如何在技术中调动与实现感知更具体的在场,并生产怎样的表达和知识。总的来说,它是一个思考如何将20世纪的消费主义社会转变为一个基于新形式交流与合作的社会实验室。

    1. 成立于1994年的测量公社,是荷兰科学文化艺术的重要推手。测量工社的工作以实验室作为基础,并分为教育、生态、生物技术、医疗等不同的特定主题。

      公会其中一个分支实验室Open Wetlab,专注研究生物科学和生命相关的道德伦理规范。他们提倡生物科学应与社会环境相结合,利用艺术家、设计师和群众的参与,创造新的媒介形式,以催化剂的角色推进全球范围内的生物科技发展。其研究的对象是生命体,像植物、动物和人;现有的项目包括合成防弹皮肤、微生物研究、干细胞育种牙、开放基因组等。生物科学利用生命系统和生物体来发展和生产出有用的产品,艺术家则运用了这种科学实验方法,以新的审美角度和直面生命体生长的态度创造出一系列的作品。

      测量公社一直将技术视为社会变革的工具,致力于探索实际的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这项伟大使命也让测量公社汇聚了广泛的合作者:从普通市民、研究人员、教育者、技术人员到艺术家,设计师和管理人员等等。

    Tags

    Annotators

    URL

    1.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也是万维网的发源地。CERN的主要功能是为高能物理学研究的需要,提供粒子加速器和其它基础设施,以进行许多国际合作的实验。

      作为国际最顶尖的实验室之一,其旗下的艺术项目Arts@CERN也同样让人惊艳。Arts@CERN项目驻地项目起始于2011年,一直致力于艺术及科技领域的跨界互动。正如其网站中写道:“原子物理与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都探索着我们的存在,探讨人类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及意义。"

      Arts@CERN有两个著名的驻地项目:对撞(Collide)项目:这是一个为期三个月、邀请艺术家在这个实验室进行研究创作的项目,参加的艺术家将得到全额资助,奖金高达1.5万瑞士法郎(约合人民币9.8万元)。另一个加速(Accelerate)项目为期一个月,不限职业,学者也可以访问。

    Tags

    Annotators

    URL

    1. 《今日美国》将ZKM(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评为“最理想的在数码艺术中沉浸自我的十大坐标之一”。德国国际广播电台(Deutsche Welle)在全德6500家博物馆中选出10家“你值得了解的10座德国博物馆”,ZKM亦名列其中。

      ZKM位于德国卡尔斯鲁厄,是一家跨学科的艺术博物馆和新媒体研究机构。自1997年开放后,该机构已成为现代艺术和新兴媒体技术创作和展示的一个重要平台。

      ZKM由2所博物馆、2家研究所、1家图书馆和1家实验室组成。凭借它们的资源,ZKM在探索跨学科项目和国际合作方面拥有宽广的可能性。它将艺术与媒体的产出、研究、展览、活动、协调和记录纳于一身。首任馆长Helnrich Klotz教授,也是前法兰克福建筑博物馆创办人,他的设想是把ZKM建成一个“电子/ 数码时代的‘包豪斯’”,继续拓展德国艺术设计在1920-30年代的国际前沿探索和影响力。

      时至今日,ZKM 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将艺术领域的众多方面融汇于一身的文化机构:其功能涵盖了创造与研究、展览与演出、教育与拓展、保存与修复等。一方面,它履行着与传统博物馆一致的收藏与展示职能;另一方面,通过对外邀请客座艺术家驻馆创作,也通过自身的研究人员,ZKM 致力于为新艺术的发生创造条件:既有展出,又有产出。因此,ZKM 才被称作一个艺术中心,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

      从1997年开馆以来,ZKM举办的展览在艺术类型上可谓无所不包,从装置到建筑,从影像到游戏,从声音到舞蹈,所涉及的创作媒介之多样、动用感官之丰富,常规的现当代艺术展馆难以匹敌。

    1. “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Ars Electronica Festival)是欧洲最大最久的电子艺术节之一。它是一个巨大的业界聚会:艺术家、研究团队、学院学生、技术公司或其他领域的商业公司、媒体等都会在一年一度的4天艺术节中来到林茨。如果能够获奖的话,那更是一个权威的认可,其地位堪比“电子艺术界的奥斯卡”。

      除了早在1979年创办的电子艺术节之外,整个系统还包括1996年创办的林茨电子艺术中心、1987年设立的电子艺术奖(Prix Ars Electronica)、未来实验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对外展览部(Ars Electronica EXPORT)及对接企业的定制方案部(Ars Electronica Solutions)等。整个体系侧重于“艺术、技术与科学”的结合。

      成立四十年来,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一直以“新技术对我们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作为宗旨,其议题涉及到各种高科技的前沿,譬如电脑动画、人工智能和艺术、生物科技、基因编辑技术等等,并对这些技术进步的各个层面进行回应和反思。正如林茨电子艺术节的艺术总监Gerfried Stocker所述,“让我们兴奋的不是科技,而是我们可以对它们做的事情”。

    1. Zuckerberg says hardware changes are a major focus for avatar-building. In VR, “the biggest things that we’re very focused on now are, how do you pack basically more sensors to create a better social experience into the device,” he says. “When I think about where you’re at with VR today, you go into the experience — there are some pretty good games and different experiences. But I’d love to get to the point where you have realistic avatars of yourself, where you can make real authentic eye contact with someone and have real expressions that get reflected on your avatar.”

      扎克伯格表示,硬件的改变是构建虚拟角色的主要关注点。在VR中,"我们现在关注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将更多的传感器整合到设备中来创造更好的社交体验,"他说。"当我想到今天VR的发展状况时,你会进入到体验中——有一些非常棒的游戏和不同的体验。但我希望你能有一个真实的自己的虚拟形象,你可以和别人进行真实的眼神交流,你的虚拟形象也能反映出你真实的表情。"

    1. But the games themselves are not designed to reward employees with tangible, real-world benefits, the report says, and are instead ways for Amazon to help measure and encourage productivity as warehouse work becomes increasingly more tedious. The company is in the years-long process of automating many elements of warehouse work using robotics. The ultimate goal is ostensibly to eliminate the most repetitive and dangerous jobs. Yet, the result of this hybrid workplace in the interim is that humans are being forced into more specialized, often rote roles that involve less movement and more repetition with an increasing focus on metrics that gauge work performance like one measures the effectiveness of a robot.

      报道称,这些游戏本身并不是用有形的、现实世界的好处来奖励员工,而是亚马逊在仓库工作变得越来越乏味的情况下,帮助衡量和鼓励生产力的方式。该公司在长达数年的过程中,利用机器人技术将仓库工作的许多元素自动化。最终目标表面上是消除最重复和危险的工作。然而,在这期间,这种混合型工作场所的结果是,人类被迫从事更专业、通常是死板的角色,涉及更少的动作和更多的重复,并越来越注重衡量工作绩效的指标,就像人们衡量机器人的效率一样。

    1. 本文对于 Salesforce 商业模式的解读。三句话总结,就是:

      1. Have an excellent sales force;
      2. Ensure that most revenue is recurring, and ideally expands with usage;
      3. Develop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finding new products to feed the voracious sales machines.

      这不仅仅是一家帮助客户管理销售的软件公司,更是一家擅长向客户销售一切软件的公司。

    1. 本文是何伟 Peter Hessler 在纽约客上发表的最新文章,从一个中国 Amazon 卖家的视角来看疫情中的美国消费。

      何伟在一部史诗级的电影中选择了看上去不起眼但其实非常刁钻的机位进行他的叙事。这个视角既是个人故事的经历和感触,又足够靠近戏剧冲突的内核:四川和浙江的外贸商人,通过 VPN,在美国 Amazon 的网站上销售商品,并和科罗拉多州的顾客交流(通过 Amazon 的评论系统)。

      从商人 Li Dewei 的讲述中,我们得知 CARES 法案并没有如之前的经济刺激方案一样促进消费者购买耐用商品。蓝领工人在 Amazon 上购买中国生产的、贴着神秘品牌标签的廉价运动鞋,并不是用来进行户外运动,而是去餐馆打工。

      而在义乌销售旗帜的商户那里,他观察到 Trump 和 Biden 选战的微妙平衡,以及普通中国人对美国政治局面的敏感神经。

    2. 起初,我以为在中国,我们会先经历疫情,然后世界其他地方也会跟进,一步一步:爆发、封锁、恢复。但现在我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经历有多大的差异,成都一个半月的封锁期在我的记忆中开始显得越来越短。我没有错过任何一家理发店的理发,我们最喜欢的餐馆也都完全重新开业了。我们使用视频会议的唯一原因是为了和美国的亲朋好友联系,主要是出于团结。5月初,几个大学老同学安排了一次Zoom会议,聊了聊他们在美国的封锁经历。之后,我关上电脑,骑车穿过城市,到一家夜总会做报道。俱乐部里人满为患,舞池里几十个人中,只有一个女人戴着面具。

      《纽约客》3月15日新文:“中国制造”外交的兴起

    1. Seth Godin 发表了一篇对 NFT 唱反调的短文。

      他的核心观点和很多对此持保守意见的论调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他区分了 NFT 与传统艺术品的差别,前者并不代表一种真实的产权,而且供应量没有限制,而后者则具有对独一无二的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他也挑战了 NFT 作为一种区块链技术应用的能源效率。

      问题在于,此类讨论不仅仅不能让 NFT 的概念消失,反而会因为进一步的讨论而增强了概念被更多人认知。

    1. 本文提到了哥德尔不完备定理(Gödel's incompleteness theorems)

      简单解释说,就是你不可能在一个系统内部理解这个系统,自然也不可能在在旧现实中创造新问题。

      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开始思考和讨论本文标题中提出的重要问题:创造力从何而来?本文是对于军事战略家 John Boyd 的文章 Destruction and Creation 的总结。

      当现实在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存在多种现实的时候,人们必需提高重新理解现实的能力。

    1. Rao 本周发表了一篇好文,依然使用 bullet points 的方式写作,依然充满了抽象概念。

      标题中的 Demiurgical 是创世者的意思。Rao 把生意分为四类,如下图。

      按照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身份(identity)是否发生了转换(transformed),将所有的生意分为四类。所谓的 Demiurgical Business,就是指两者的身份都发生了转换。

    1. 两位医学专家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期刊上发表警告,称新冠群体免疫可能很难实现。原因包括:一部分成年人拒绝接种疫苗;现在的疫苗只提供给成年人,不包括儿童,现有的疫苗还没有批准被儿童使用;目前最好的疫苗有效率为九成五,不是 100%,而且针对的是出现症状的情况,对于无症状感染的保护效果未知;目前还不清楚抗体持续的时间。如果免疫力只能出现数个月或一年,那么一年之后就可能再次感染。上述因素意味着新冠将会在未来几年一直陪伴着我们,而它的新变种已经发现会削弱现有疫苗的效力。

    1. 近日,《金融时报》创新编辑兼 FT Forums 创始人约翰•索恩希尔(John Thornhill)对微软首席执行官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进行了采访。

      75 亿美元收游戏公司,换中国区 CEO,微软到底要干啥?

    1. 「……互动的冲动与打破时间的欲望是一致的。我们大多数人使用的第一个交互设备是遥控器。遥控器不仅能让我们在电视节目结束时换频道,还能让我们在电视节目中换频道。遥控器让我们能够解构一个节目的叙事,甚至是一个广告……交互设备将「不连续」(discontinuity)引入原本连续的介质中。这种不连续——这种对故事的解构——是一种权力形式。」(《编程或被编程》(Program or Be Programmed),道格拉斯·拉什科夫(Douglas Rushkoff))

    1. 西扎×弗兰姆普敦

      在波尔图散步与对谈

      西扎与弗兰姆普敦在波尔图一起散步和聊天。从康塞匈公园逛到勒萨帕梅拉泳池,从身体、地形、尺度聊到方法、政治与诗歌。

      一本装帧轻巧又精致的小书,记录一次愉快又富有启发性的会面。

    1. Nifty Gateway 创始人 Griffin Cock Foster 曾这样描述 NFT 的特点:

      想象一下,当你买了一双昂贵的 AJ 球鞋之后,就算耐克倒闭了,你的球鞋也不会从你的鞋柜中消失;那为什么游戏内的资产,比如角色皮肤在游戏公司倒闭后你就无法拥有了呢?

    1. 这幅作品在拍卖开始的 1 个小时内,就从 100 美元的起拍价叫到了 100 万美元,经过124 次竞价,最终以 300 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这幅作品叫做「Everydays -The First 5000 Days」,同样出自数字艺术家 Beeple 之手。

    1. 美国一位艺术收藏家 Pablo Rodriguez-Fraile 以 660 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手上的一件藏品,他去年 10 月购入这件藏品的价格只有 6.7 万美元,也就说不到半年价值就增长了近 100 倍。

      而这件藏品并非什么古玩名画,而是数字艺术家 Beeple 创作的一段视频,时长只有 10 秒,这大概也是史上单位时长价格最高的一个视频作品了。

      这个作品叫做《十字路口》( Crossroad ),视频里一个全身赤裸、有点像特朗普的「巨人」倒在路边的草丛里,身上被涂上各种口号的涂鸦,路过的行人完全无视这个庞然大物。

    1. 法裔美籍艺术家Louise Bourgeois,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她那分布在世界各大美术馆中的巨型蜘蛛,它们象征着Louise的母亲,代表的是勤劳、保护、一丝不苟。但在她另一些用红色线条构成的水粉画中,我们看到的则是血腥、暴力、痛苦,以及愤怒——它们其实更多源自于为艺术家带来痛苦回忆的童年和父亲。

      Louise 于1911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富裕的家庭,她的父母经营着一个挂毯修复坊。很小的时候,Louise便发现一直周旋在情人之间的父亲,不仅羞辱身为女儿的她“不是男孩”,还出轨了自己的家庭教师。矛盾重重的家庭关系加上母亲的因病早逝,成为了Louise一生的创伤。“这些红线来自一位面对屠宰场长大的艺术家,她深知被抛弃的愤怒。”

      在Louise看来,红色是鲜血的颜色,是痛苦的颜色,也是她最常使用的颜色,“你对红色的热衷的程度与你内心抑郁的程度相等。“而Louise用这些红色线条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大多与女性的怀孕和生殖过程有关,比如呈现怀孕女性的“家庭(THE FAMILY)”,表现女性被脐带缠绕的“无限(To Infinity)”系列,以及和另一位著名女艺术家Tracey Emin合作的、隐喻女性对流产的恐惧的“不要抛弃我(Do Not Abandon Me)”,等等。

    1. 出生于20世纪初的波兰女艺术家Alina Szapocznikow,素来以用树脂,玻璃纤维,金属等材料制作的发光雕塑而闻名。

      Alina于1926年出生在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少年时期就遭遇二战的她,曾经辗转于多个纳粹集中营。战后,幸存的Alina选择了去巴黎美院学习雕塑,此后,她一生的艺术实践也都与人体有关。“我坚信,在所有短暂的表现形式中,人体是最脆弱的,也是所有欢乐,苦难和真理聚集的地方。”

      Alina早期的雕塑作品大多是以青铜,石头等材料制成的古典主义雕塑,作品主体完整。但从1962年起,她开始使用全新的材料来制作那些个别的、零散的、某部分的身体雕塑。这一系列实践一直持续到1973年艺术家因病去世,这也是Alina创作生涯中最惹人注目的十年。

    1. The Gentlewoman 是2010年创办于荷兰的一本歌颂现代女性的半年刊杂志,每一期都会带来新鲜和智慧的视角,聚焦于真正的个人风格。它不仅关心女性的外在穿着,同样关心思维方式。每期杂志都展现最高质量的采访、报道和摄影,以独特的方式组合女性的魅力、个性、温度。

      自该杂志2009年创刊之时正值经济危机,网媒对传统纸媒带来空前的挑战,但对 The Gentlewoman 主编 Penny Martin 的事业生涯来说恰恰相反,她原本从事线上传播工作,从网媒走入传统出版业才知道处处是学问。

      Penny Martin 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在五个月内打造出一本有别传统的杂志,删除女性杂志过于暴露肉体和如同嚼蜡般的访问内容,并被期许要像 Fantastic Man一样的态度和质感,谨慎严肃的选择采访对象,坚持以长文来保证访问的深入性与富饶趣味性,视觉上以 The Gentlewoman 具标志性让读者感到亲密且真诚的人物摄像 (大多是黑白照片),大开本的页面有着简单又直接的平面设计,以致印入读者眼帘的皆是简要凝炼。

      内容方面,The Gentlewoman 揭露女性生活里的喜怒哀乐,而不仅只是好的一面,“The Gentlewoman 一年只发两期,我们把时间花在人物采访上,严肃地对待每位受访者,却又不希望让她们变得严肃,所以谈论正题时会插入一两个笑话。” Penny Martin 说。

    1. 辛迪·谢尔曼(Cindy Sherman)是美国先驱女摄影师、电影导演和艺术家。她的艺术实践和思想充满了离经叛道的挑战精神,具有划时代的先锋意义,被认为是其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当今艺术和文化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辛迪·谢尔曼的摄影生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她已经在做以自己的肖像为题材的作品。后来谢尔曼以一组无题电影系列(Untitled Film Series)一炮而红。这一系列于1977年至1980年间创作的照片被广泛认为是近代艺术中最具原创性和影响力的成就之一。

      这些照片看起来像电影剧照或宣传片,辛迪·谢尔曼将自己扮演成处于某一特定情景中的各种社会阶层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形象令人想到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却又无法辨认是具体的哪一个。她还通过灯光布置、摄影机位的运用,强调了女性作为被注视者的被动的存在状态。

    1.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西北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让美国人十分震惊。虽然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半个月前已经将中国可能在近日爆破原子弹的绝密消息告知了美国总统,但是,美国对蒋介石空军的连连失败还是感到无法忍受。这回美军亲自出航,搜集核尘样本。

      1965年,美国中情局根据在印度收到的秘密信息,得知当年有英美几名联合登山运动员要攀登喜马拉雅山。中情局立即派人到印度活动,秘密收买了这几名登山运动员,并征得印度政府同意,准许这些登山运动员携带间谍设施登山。这些登山运动员冒着风雪严寒和缺氧的危险,从尼泊尔境内出发开始登山。当爬到指定地点楠达—德维山时,运动员们将一台核发电电子侦察设备安装好。中情局则在64公里外的尼泊尔境内,安装了情报接收设施,对中国境内数百里的地域进行轮番扫描。

      由于喜马拉雅山气候恶劣,仪器的运作越来越困难。有一天,核发电机被狂风卷进万丈深渊。发电机的剧烈震动使仪器上的一种由钚238元素组成的重要物质掉到冰川里,机器无法工作。

      但是,中情局还不死心,他们仍将目标锁定在登山运动员身上。随后,他们又暗中盯上了英国登山运动员亨利·戴和杰利·欧文。1970年5月20日,这两人登上喜马拉雅山尼泊尔一侧的安纳布尔纳峰,并拍下一组登山照片。1974年夏季,两名中情局间谍在伦敦找到戴,要求他提供一些关于攀登安纳布尔纳峰的建议。戴事后回忆说,令人奇怪的是他发现这两名到访者从未登过山,而且两人还向戴要走了10张照片,这10张照片均涉及中国境内的一些地形、地貌等材料。戴本身是英国军方人员,他在1997年退休时,官至上校军衔。他声称,在攀登安纳布尔纳峰时并没有军事意图,可事隔20多年后他才弄清楚中情局一直在利用自己,使自己间接地成了美国的间谍。

    1. NFT 是 Non-Fungible Tokens 的缩写,是区块链的技术的有一种应用。它的底层资产是数字内容,某种程度上,它有点像是基于艺术品的衍生交易。如文中引用的 Twitter 所讲:buying an NFT is angel investing in culture。以下是文中给出的 NFT 的定义:

      NFT 是基于区块链的记录,独特地代表了媒体的碎片。媒体可以是任何数字,包括艺术、视频、音乐、GIF、游戏、文本、备忘录和代码。NFT 包含了它们的历史和起源的高度可信的记录,并且可以附加代码,以实现几乎任何程序员梦想的事情(一个流行的功能是确保原始创作者从二次销售中获得版税的代码)。

      Dixon 认为,NFT 对创作者经济(Creator Economy)有着莫大的好处:

      • 第一,它减少了寻租的中间人。
      • 第二,它可以让区别定价更平滑。
      • 第三,让粉丝变成了所有者。
    1. 在社交媒体服务 Spoonbill 上,你可以看到你关注的 Twitter 账号修改个人简介的历史记录。

      文章援引 Spoonbill 创始人的话来表明这个小工具所体现的独特需求:

      Spoonbill 的创建者 Justin M. Duke 将这款拥有近 9.3 万用户的应用描述为 "在线元数据的追踪工具"。其中有超过 4.5 万名用户已经注册,以接收每日邮件,这些邮件汇总了他们关注的所有 Twitter 资料的更新。这些每日邮件的打开率徘徊在 55% 左右,远高于电子邮件活动的平均水平。

      Twitter 限制个人简介最多有 160 个字符。因此,每个人都只能通过不断的修改这段文字来尽可能反映自己最近的状况。作者举例说,在 WeWork 上市失败的时候,很多投资人删除了自己简介文字中和 WeWork 有关的部分。作者这样概括了 Spoonbill 的定位:

      Spoonbill 揭示了人们对自我最新定位的玩法,为自己新的重要身份方面刻画出角色空间。

    1. The most recent version of the Futures Cone as I now use it is as depicted in the figure shown.

      图中提到了几种预测未来的可能情况:

      • Preposterous:不可能发生的未来。
      • Possible:有可能发生的未来,基于未来的知识做出的判断,是一种基于预测的预测,所谓的 second-order effect。
      • Plausibile:可能发生的未来,基于现在的知识做出的判断。
      • Probable:很可能发生的未来,现在就在发生的趋势。
      • Preferable:有价值的判断,希望发生的未来,含有主观的价值判断。

      这几种情况,并不是一种树状的分类结构,而是彼此交叉,特别是 Preferrable 和其它几种判断之间。错误的预测,往往是 Preferable 太强,产生了所谓的 wishful thinking,主观臆断扭曲了基于现实做出的预测(或者基于未来预测做出的预测)。

    1. 一款由 a16z crypto 前合伙人 Denis Nazarov 创建的内容发布产品「Mirror.xyz」

      在线内容发布平台 Mirror 试图结合 NFT 和所有权经济,重新定义在线内容发布,这将对在线内容创作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并有可能带来直接的破圈增长。

      Mirror 的核心创新点在于,结合DAO、Web3、NFT 所构建的所有权经济模式,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一套众筹工具集,解决创作者「赚不到钱,无法通过内容的价值变现」难题。不仅如此,早期投资者甚至可以通过自己敏锐嗅觉挣取内容在未来的收益。

      它不仅仅是去中心化的,而且自一开始就集成了加密原生货币,并通过绑定数字身份让创作者拥有更多控制和所有权。这些特性让 Mirror 自诞生起就拥有很多互联网应用所缺乏的数字原生信息载体的多重属性,包括可编程性、互操作性、可组合性、病毒传播性和可转移性,进而实现其价值交换的可能。

      可以说,围绕 Mirror 上的单篇文章形成了一个个利益相关的小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其中,创作者作为内容生产者,通过 ENS 身份系统和内容进行绑定。当发布文章时,创作者需通过签名密钥登录获得写作权限、发布内容和进行数据确认;创作者通过发布内容众筹挣取启动资金,并保留部分的 NFT 份额,投资者则通过投资 NFT 持有文章部分所有权,而每一次 NFT 的转手都可为整个代币持有人带来一定比例的收益,包括作者和 NFT 持有人。

    Tags

    Annotators

    URL

    1. Spaceli 是一款寄身于 Google Drive 上的知识库管理应用。它通过导入用户的 Google Drive 内容将办公文件互联互通,融合成独立知识库进行使用。

      知识库不仅局限于个人,还能够成为团队办公的利器,在不同负责人中进行各项任务的交流和操作。就常用工具而言,谷歌文件、谷歌表格、谷歌简报以及谷歌表单几乎囊括了所有办公场景,因此重新建设或是举库迁移的知识储蓄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覆盖。这些常用工具的使用仍旧在 Google 应用中进行,但 Spaceli 对知识库中的读取重新进行了整合排版,比如文档内的自然行距调整和出现在右侧边栏的目录。每一应用呈现效果更顺滑流畅,体现了这一知识库的打造重心并非在于编辑修整的要义。

      知识库以文件夹嵌套的形式进行分类组合,子文件夹不设上限。其内容也包含诸多形式,除 Google 账户内储蓄的内容外,还能够接入其他第三方服务以扩充知识库花样,使常用媒体能够自然嵌入文件中,便于直接在知识库内浏览、读取、操作和整合。

    Tags

    Annotators

    URL

    1. 通过这款名为 Audiblogs 的浏览器扩展,无需注册就可以将当前的网页文字转换成语音,并生成播客订阅地址来通过播客客户端进行播放,除了支持传统英文之外,还支持包括中文、日文这样的东亚语言。

      Audiblogs 使用还是很简单的,安装好扩展之后,打开网页点击扩展栏中的「Send to Podcast」按钮,稍微等待一会儿之后,扩展会显示「Sent as podcast」,之后点击下方的「Listen in Brower」后会打开一个网页端的播放页面,你就可以试听到已经全部生成的语音内容了。

      当然你也可以点击下方的 「One-Time Setup in Podcast App」来生成对应平台支持的播客 RSS 订阅连接,方便你将单集的音频添加到播客客户端中。

    1. Cinera Edge 是一款可以用作移动影院的头戴显示器,内置一对 2.5k 分辨率的 Micro-OLED 显示器和一副 5.1 杜比环绕立体声认证的耳机,可以提供真实的舞台沉浸式体验和出色的音视频质量。

      显示屏素质:2560x1440 像素,DCI-P3 色准,3515 PPI,500,000:1 对比度,0.000001 秒屏幕相应速度。它可以提供 20m 距离、66° 宽、相当于 1200 英寸的观影体验,比大多数电影院的 54° 屏幕要宽,几乎和 IMAX 的 70° 屏幕一样大。同时,它还是唯一既能实现宽视场又能满足电影院 PPD 标准(每度像素)的头戴显示器。

    1. Genki 的团队专为 Switch 和 PlayStation 等游戏主机提供配件解决方案,已经是 Kickstarter 的「老」玩家了。

      在 2018 年和 2019 年,Genki 先后以一款 Switch 的音频转换器和一款带有 GaN 氮化镓快充的 TV 大屏模式转换器,成为 Kickstarter 的众筹赢家。

      在经历了去年因疫情而引发的 Switch 的大卖后,Genki 终于在去年 12 月推出了又一款全新的转换器,支持 MacBook 的投屏和录屏。

      考虑到很多时候 TV 投屏并不具备条件,MacBook 成为另一种选择。Genki ShadowCast 专门针对苹果 M1 和 Intel 芯片的 MacOS 进行了优化,以减少时延。团队也在开发基于 Windows 系统的软件浏览器版本,以便获得更好的兼容性。

      Switch 的内置视频录制功能只支持 30 秒,通过 Genki ShadowCast 可以实现实时录屏,这样利用 MacBook 的摄像头,制作游戏讲解视频。

      Genki ShadowCast 众筹价为 39 美元,在 2020 年 12 月到次年 1 月的众筹旗舰,总共获得了 30,382 名支持者累计 US$ 1,931,677 的众筹收入。

    1. Looking Glass Portrait 是一款类似桌面电子相框的消费级电子产品,它可以巧妙的将 iPhone 等智能手机的人像模式照片,转化为 58° 视场角展示的 3D 全息图片或视频,无需特殊眼镜,即可裸眼观看。它的设计团队 Looking Glass Factory 自 2018 年开始就一直聚焦在全息显示领域。

      产品的逻辑是这样的:大多数旗舰手机提供人像模式,这样的照片背后隐藏着深度信息,可以用来生成散景效果。尤其是结合了机器学习技术和 LiDAR 激光雷达功能的 iPhone 12 Pro 可以拍摄很好的深度照片。或者用 4K 平移视频的方法,也捕捉非常丰富的深度信息,用于后期的全息生成。

      通过 Looking Glass Portrait 附赠的软件 HoloPlay Studio,只需单击一次,即可投射完成 45~100 个不同的视图,从而方便的创建完成 3D 全息图。团队还承诺将在 2021 年提供支持多种旗舰安卓手机的转换服务,并将在 2021 年第三季度支持直接 SBS 格式导入。

      除了软件外,还有配套的显示硬件,为 7.9 英寸的光场显示器,宽高比为 4:3,分辨率为 2048×1536 像素,内置了计算芯片,能够以每秒 60FPS 的刷新率显示 3D 图像和视频。同时配备 HDMI、USB-C、3.5mm 音频插孔。需要插入电源使用。

      除了照片和视频外,Looking Glass Portrait 还可以连接到微软的 Azure Kinect、Intel 的 RealSense 或 Leap Motion 控制器,以获得更多的交互式全息图。

    1. iPhone 13 的天体摄影功能还没有 ready,已经有创客设计了一款可以同时充当天文望远镜和照相机的设备。与手机 app 结合,可以轻松观测宇宙奇观,并与朋友分享。

      它使用方便,只需安装好三脚架,然后按一下按钮,即可通过 GPS 和 Vespera 自研的 Star Field Recognition 技术进行自动校准。

      在 app 的设计逻辑上,Vespera 假设你是太空中心,通过目录可以访问任何恒星,选择观测对象后,Vespera 可以自动跟踪它。Vespera 还可以根据你的地理位置和天文日历为你提供个性化建议。在星空「漫步」时,你还可以获得专业的访问路线向导。

      Vespera 的光学系统是市场上最好的系统之一,具备零失真、零色差、零像散。搭载最新的索尼传感器,配合专利图像处理算法,确保在昏暗光线下的拍照表现。

      Vespera 还有自动对焦功能,是唯一一款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天文仪器。

    1. Milo 的开发历经三年,它通过自组织的无线网络 MiloNet 协议,相当于一个可移动的主动路由,可以根据网络拓扑快速适应移动节点的变化,实现了无缝多路语音体验。同时,通话是加密的,私密的和安全是有保障的,只限小组内的通讯传输,完全不需要有 Wi-Fi 或手机信号。

      硬件方面,它集成了六个数字麦克风和一个扬声器,并通过复杂的音频信号处理算法,抑制风和其他背景噪声。

      Milo 还支持无线蓝牙耳机配对并预留了有线耳机插孔,因此可以体验私有通话。在为群组提供开放语音连接的同时,还可以随时在通话状态下令麦克风静音。

      Milo 采用磁铁锁定的固定方式,方便悬挂在身上的任何位置,IP67 级防水防尘,外壳由双注塑成型的定制混合热塑性塑料制成,兼顾舒适和坚固性。

    1. Lumos Ultra 最大的亮点是,可以在骑行时用安装在车把上的遥控器,控制头盔上的转向灯。如果搭配 Apple Watch 使用,只要抬起手臂,相应一侧的转向灯就会亮起。而通过配对的手机应用程序,还可以进一步自定义头盔的闪烁模式,控制电池寿命,跟踪骑行轨迹。

      头盔配备遮阳板遮阳板,还有内置的用于安全防护的 MIPS 系统,可以增强抵抗旋转力的能力。轻触头盔后面的按钮,就可以打开/关闭头盔,同时切换照明模式。

    1. 初代 Arsenal 已经获得了 10 万件的销售量,二代对单反和无反光镜相机的智能摄影助手进行了重大改进。

      Arsenal 2 采用了最新的传感器,可识别的场景从上一代的 17 种提升至 22 种。轻轻一按,就能让你的相机自动完成最佳参数设置,从而确保了单反相机的最佳的拍摄效果。

      通过神经网络计算,Arsenal 2 还能帮助你完成色彩调校。此外还支持丰富的拍摄功能,包括延时拍摄、全景拍摄、超长时间曝光、自动去除照片中多余的人物和物体等等。

    1. 来自中国的 Creality 团队打造的 CR-6 SE 是一款简单且坚固的铝制模块化 3D 打印机,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易于使用的 3D 打印机基础上,使用了创新的免调平技术,确保卓越的精度,避免出现喷嘴堵塞、附着力差等影响打印质量的问题。

      CR-6 SE 中添加了静音芯片组及最新的 Trinamic 驱动器,有助于确保提供电压控制以及快速移动和静音打印。

      它配备了比铝更平坦的金刚砂玻璃热床平台,并具有出色的热性能,可确保快速加热,并配有双Z轴和可调节的同步皮带,可减少不必要的运动并改善精细效果。此外它还配有 4.3 英寸高清彩色 LCD 触摸屏。

      仅需 5 分钟即可轻松组装好,无论你是专业玩家还是新手,只需插入电源并打开电源即可直接使用。还支持断电续打、断料检测。此外它也很轻巧,仅有 9.2kg,附带可移动手柄,轻松携带。

    1. 简单的说,它是一款智能鸟类喂食器,将一个远程控制的相机内置在了一个漂亮的鸟屋里,当有鸟类驻足时,手机 app 会推送提醒,我们就可以远程完成观鸟和拍摄。

      最为津津乐道的是,Bird Buddy 相机内置的 AI 可以通过图像和声音,识别 1000 多种鸟类。

    1. 在 LaserPecker 之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激光雕刻机要么体积太大,无法随身携带,要么价格太昂贵,对普通家庭来说没有购买的必要。在经历了两代产品迭代后,LaserPecker 2 解决了如上的问题。

      LaserPecker 2 设计时尚、小巧,功能强大,易于使用,无论是对激光雕刻的初学者,还是业余爱好者,或是专业人士,都能负担得起。

      这款时尚,紧凑,即插即用的设备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设置,并且可以与智能手机配合使用来传输图像并单击几下即可开始雕刻。

      它具有 3750mm/s 的超快预览速度,并支持正方形和图形预览,定位准确、直观。雕刻速度也提高到 600mm/s,速度和性能较一代都提升了 10 倍,并提供 1k、1.3k、2k 三种雕刻分辨率选项。

      LaserPecker 2 还有一些「绝活」,比如,它能够在圆柱物体以及弯曲或不平坦的表面上进行 360° 旋转雕刻。利用 LaserPecker 2 辅助增强器,最大雕刻尺寸可达 100x2000mm,最大两米尺寸的雕刻不在话下。

    1. The creator of the work was a brilliant art director named Craig Tanimoto. Craig had worked with me for many years (mainly on the Nissan business), and he virtually always had a unique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When I started my own ad agency a few years later, Craig was one of the first creative people I hired. Craig’s Apple campaign seemed big and fresh in a room that was filled with classic computer shots and stereotypical celebrity photos. I loved it.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work seemed in need of explanation. I asked Craig what it all meant, and he said, “IBM has a campaign out that says "Think IBM" (it was a campaign for their ThinkPad), and I feel Appl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IBM, so I felt “Think Different” was interesting. I then thought it would be cool to attach those words to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different-thinking people.”

      这个系列的作品是由一位很有才华的美术指导Craig Tanimoto创作的。Craig与我共事多年(主要是在尼桑项目中),他总是能从独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几年后,当我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Craig成了我第一批聘请的创意人之一。

      在充斥着电脑照片和老套的名人照的房间里,Craig的作品显得醒目而新鲜。但同时,这个作品还需要有人来做些解释。

      我问Craig这一系列作品有什么含义,他说,“IBM有一个广告运动,叫‘Think IBM’,我想,苹果和IMB非常不同,所以我想‘Think Different’会很有趣。然后我想,如果把这个语句和世界上思维最不同寻常的人的照片放在一起,那将会非常酷。”

    2. The Real Story Behind Apple's 'Think Different' Campaign
    1. 《西郊草堂图》,画的就是秋天平远景致,屋后湖面空阔,一叶轻舟载客行于湖中,远山一带,渐远渐淡,意境清幽。

      近岸,草堂掩映于树丛之中,老翁坐于室内案旁展卷读书,妻子忙着手中的活计,二人各居一室,互不相扰。

      门前古树劲挺,清溪潺潺,岸边停靠小舟一只。由此看来,王蒙的隐居生活并不枯燥,可以随时出发,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捕鱼活动。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氛围,似乎已经十分完美,但王蒙还是不满意,觉得不够尽兴,于是,他在角落里安排了一双眼睛,好让其盯着这一切——侍女很有职业精神,站在远处等候差遣,一动不动。

    1. 城市男孩的“圣经”、日本时尚杂志 POPEYE 已经创刊 45 年了。

      每年,POPEYE 都会推出“部屋”特辑,展示世界各地不同男孩的生活实景。

      研究了 45 年城市男孩的 POPEYE 杂志,决定为他们造一栋房子

    1. 1999年塞尔维亚战争时,我在美国空军服役,驾驶 F-117 隐形战斗机。

      我的任务是深入塞尔维亚境内,炸毁一些严密防御的目标。我知道这会造成伤亡,但是我无法考虑这种事情。我试图将目标视为混凝土和钢铁,不带有个人情感和人为因素,那是我的生存机制。

      战争的第一天晚上,我有两个目标,两个都被击中。

      第三天晚上,我也有飞行任务,也很成功。

      第四天晚上,我的目标是轰炸清单上的首要目标。整条飞行路线上布满了热追踪导弹、雷达制导导弹、高射炮等各种令人讨厌的防御武器。

      F-117 隐形战斗机并不能做到完全隐形,只是使飞机更难被发现。起飞后,进入塞尔维亚领空之前,我关掉灯,收起天线,然后关掉收音机和应答器,以及任何可能暴露我位置的无线电发射装置。

      那天晚上,我成功地击中目标,然后开始返回意大利基地。突然,我发现两枚 SA3 导弹窜出云层,在它们靠近我之前根本没有察觉。

      导弹以三倍音速的速度向我飞来,因此没有时间做出反应。第一枚导弹就要击中之前,我闭上眼睛,转过头,期待着撞击。我知道会有火球,但是导弹擦过战斗机,在我的身旁爆炸,我感受到了剧烈振动。我睁开眼睛,第二枚导弹迎面而来。一阵震天的巨响,巨大的光与热吞没了我的飞机,炸毁了左机翼,将飞机卷成一团。

      我竭尽全力按下弹射手柄,当时只有一个念头:这真的、真的、真的太糟糕了。然后,我的身体从座椅上朝天篷弹射了出去。

      从按下弹射手柄的那一刻起,到降落伞完全膨胀打开,花了1.5秒。在空中,我与空军搜索队进行了无线电联系。我落地后,看到了我的飞机坠毁在农田中,离我有一英里。

      塞尔维亚人立即向该地区蜂拥而来,有一次他们离我躲藏的地点只隔了两道农田的灌溉沟,只有几百码。八个小时后,一架美国直升机来接我。我稍后发现,只要再晚几分钟,我就会被捕。

    1. 这个网站收集了300万张动画片《辛普森一家》的截图,可以按照主题搜索。

    1. 全球多个天文台合作,经过6年的1405个夜晚的观测,将天文望远镜拍摄到的照片,合并成一张10万亿像素的图片,包含超过十亿个星系,覆盖整个天空的三分之一。这里就是这张巨型图片的在线浏览。

    1. 一个 Youtube 用户披露,他的国际象棋频道被封,理由是“内容有害”,但是国际象棋怎么可能有害呢?后来,他明白了,因为视频标题总是出现 black(黑方)和 white(白方),被算法识别为种族仇恨内容。

    1. 科学家认为,斑马进化出条纹,是为了避免蚊虫叮咬。条纹使得蚊虫感到眩晕,无法停在皮肤上。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证实这个假说,做了一个实验,让马穿上条纹外套,看看蚊虫能不能区分。结果发现,蚊虫倾向于飞过穿了条纹外套的马,马被叮咬的次数减少十倍。这证实了斑马的外观确实有助于减少叮咬。

    1. 微软 HoloLens 业务负责人 Alex Kipman 在演讲中向我们展示了微软混合现实的愿景。

      一开场,Kipman 将自己的全息化身,投射到一个虚拟的海底世界,一个微软专门打造的有史以来最大的混合现实的舞台。

      A dream dream along is only a dream. A dream we dream together is called reality. / 一个梦,一个人做的梦,只是一个梦。我们一起做的梦是现实。

      借着约翰·列侬语录,Kipman 侃侃而谈着梦境与现实的哲学问题。时而用虚拟声讲话,时而用双手与虚拟的海洋生物互动,光影在他的全息化身上闪动,仿佛他的肉身真的置身于其中。

      Kipman 希望用这样的方式为我们展示,微软是如何通过混合现实的构想,打破虚拟与现实的时空界限。

      Microsoft Mesh、Pokemon Go、Hololens,微软的混合现实愿景详解

    1.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于1942年的诗《明日哀歌中的人》(暂译,The Man of To-morrow’s Lament)首次出版于本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尘封将近80年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的俄罗斯学者安德鲁·巴比科夫(Andrei Babikov)在耶鲁大学的拜内克古籍善本图书馆(Beinecke Rare Book and Manuscript Library)重新发现了这首诗,揭示了纳博科夫作为诗人的创造力。

      全诗借DC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超人之口,再现了超人和露易丝·莱恩的爱情,也暗示了刚迁至美国的纳博科夫的特殊心境。

    1. 《Apartamento》杂志的三位创始人Marco Velardi、Nacho Alegre和Omar Sosa从不在同一个城市呆太久。

      主编Marco是意大利人,移居柏林前曾在米兰生活过很长时间;西班牙人Nacho和Omar分别担任创意总监和艺术总监,在巴塞罗那生活和工作。目前,《Apartamento》除了巴塞罗那的总部,在纽约、米兰和柏林还设有办公室。

      在主编Marco看来,《Apartamento》的优势在于他们忠于直觉、扁平化、相对独立的工作方式。他说:“这并不是一个受金钱驱动的项目,而是我们自己的爱好。”

    2. 《Apartamento》被公认为当今最具影响力、最鼓舞人心也是最诚实的家居杂志,创刊10余年后,它的主创却说:

      “我们不是家居设计杂志,‘家居设计’只是我们进入人们生活的借口。”

      《Apartamento》呈现的是不修边幅,却更为真实而个性的生活场景——正如他们对自己的定位“一本呈现日常生活的家居杂志( an everyday life interiors magazine)”。

    1. 熊熊的名字叫 Djungelskog,这一串看似乱码的名字,在瑞典语里意为「丛林」。

      而在使用手册上,宜家官网写下:

      「希望每当你需要安慰的时候,它都会张开双臂来拥抱你。」

      「与其他人不同,它是唯一一个为你抵挡黑暗的人,是唯一一个永远值得你去爱的人。」

    1. 纽约有一位年轻人也对生活有很多的意见,而且他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这些想法。人们总是会在纽约SoHo区的街头看见他,戴着墨镜,高举手写的牌子,表达自己的种种“不满”。

      小哥名叫Seth Phillips,但他更喜欢大家叫他“dude with sign”,(举着牌子的家伙)。

    1. We will tame the computer’s appealing transcendental charm and restrain it from serving established power. This stance is the way to solve complicated problems in the machine society. We do not praise machine civilization, nor do we criticise it. By a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with artists, scientists and other creative people from a wide variety of backgrounds, we will deliberate carefully [sic]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machines, and how we should live in the computer age.

      我们将驯服计算机那迷人的超凡魅力,限制它为既定的权力服务。这种立场是解决机器社会中复杂问题的方法。我们既不赞美机器文明,也不批评它。通过与艺术家、科学家和来自各种背景的其他有创造力的人的合作,我们将仔细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在计算机时代应该如何生活。

    1. Visualization Toolkit (VTK)是开源自由软件用于3D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可视化。VTK包括C++类库和多个解释界面层有Tcl/Tk、Java和Python。VTK支持各种可视化算法:标量、矢量、张量、质地和体积的方法;以及高级的建模方法如:隐式建模、多边形网格平滑、还原、切割、仿形和狄洛尼三角剖分。VTK有一个广泛的信息可视化框架,有一套3D交互的小部件,支持并行处理,并在GUI工具包如Qt和Tk上集成了各种数据库。VTK跨平台。VTK也包括辅助支持用于3D交互组件,二维和三维标注,以及并行计算。VTK核心应用了C++工具包,需要用户通过结合各种对象到一个应用中来创建应用。系统也支持自动包装C++核到Python、Java、和Tcl,那么VTK应用也可以用这些语言来写。

      VTK广泛用于商业应用、研究和开发中,也是许多高级可视化应用的基础如:ParaView, VisIt, VisTrails, 3DSlicer, MayaVi, and OsiriX.

    Tags

    Annotators

    URL

    1. In 1970, Life magazine published an article about a Stanford University research project that had result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what it called the first-ever “electronic person.” This creature, called Shakey, was a six-foot-tall robot on wheels, and it looked like a filing cabinet carrying around an elaborate video camera. It was an early experiment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unded by 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or DARPA—the technological research arm of the Pentagon—and conceived by the Canadian applied physicist Charles Rosen. It was the first robot designed to be entirely autonomous, to reason and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information about its environment. Shakey was intended as a prototype for more advanced automatons that would eventually replace human beings in dangerous and hostile territories, and its makers saw it as the advance guard of a near future in which humans would be emulated, and eventually replaced, by intelligent machines. Shakey’s degree of autonomy was much more limited than that suggested by Life’s Promethean claims; its movements were slow and halting, and its battery tended to die after a few minutes of juddering operation. But many of the project’s innovations eventually entered the bloodstream of modern technology: the mapping software in your smartphone, for instance, was first used in Shakey, and Siri’s voice-command technology is a successor of a speech-control mechanism that was pioneered for the project.

      1970年,杂志Life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介绍了一个斯坦福大学的科研项目最新成果,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在实验室中问世。他们把这台机器称为Shakey,这家伙由六个轮子驱动,看起来像电视柜上挂着一台摄像机。可以说,它是最早期的人工智能,由美国国防部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赞助,由加拿大应用物理学家Charles Rosen提出。它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全自动机器人,制造的初衷是为了军事目的。Shakey本来计划量产之后代替活人士兵,研发人员甚至视其为机器人时代的先锋,最终将代替人类的大部分工作。然而,Life杂志过分夸大了Shakey的自动化程度,实际上它的行动十分迟缓,且不时停止工作,更糟糕的是,Shakey自带的电池在某些状态下只够支撑10分钟,取代人类基本上没什么可能。毫无疑问,Shakey是一款超前于时代的产品,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失败属于必然。但当时运用的许多技术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比如说手机上的地图应用和语音助手,在移动设备上的首次应用都始于Shakey。

    2. Two Paths Toward Our Robot Future
    1. 一个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毕业生创客团队(已成立初创公司Dash Robotics)就推出了一款技术门槛不高但别具特色的DIY玩具:Kamigami。

      Kamigami是一款折纸类型的机器人小玩具,造型多变可爱,在引发孩子们的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随便培养一样下一代创客。

      Kamigami是一个DIY套件,其中包含了激光切割的身体组件、电动机、收发器、电池、microUSB线和一个即插即用的控制板。

    1. Kirobo高约30厘米,重量在1公斤左右,Kirobo mini则更加小巧,整体大小仅为10x7.7x8.5厘米,重量仅为200克,只有手心大小。在车展上,丰田还为机器人在汽车上安置了一个杯子,机器人刚好可以放进去。与Kirobo一样,Kirobo mini也是主打“陪伴”,不过在性能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不仅可以与人进行简单的对话,同时还能探测用户的情绪,比如你在开车时,在你疲劳或是焦躁时,它会负责来调节你的情绪。Kirobo mini还具有面部识别的功能,所以无论是“察言”还是“观色”,它都可以做到。

    1. 迪斯尼研究室以及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开发出一款工具,结合3D打印机以及现成的伺服电机,即使是新手,也能做出机器人。

      使用这个编辑器,你可以为机器人进行设计,可以为机器人指定形状、大小以及腿数。系统也会确保你的设计结果是可行的,可以让机器人移动行走的,它甚至允许你随意改变该生物的步态。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高效的优化方法,使用一个近似的动力学模型,可以让机器人在拥有不同数量腿时还可以保持平稳行走。

      设计界面有两个视口:一个可以编辑机器人的结构与运动,一个是显示这些变化将可能改变机器人的行为。用户可以为机器人设计一个初始的框架,系统会创建一个几何图,并且在每个关节处添加一个马达。用户可以编辑该机器人的结构,可以选择添加或删减马达,还可以调整位置和方向。一旦设计部分完成,系统会自动生成3维立体效果,包括电机的连接器。然后,它会被发送到3D打印机进行制造。

      迪斯尼研究室副总裁Markus Gross说,制造业的快速发展让制造机器人变得越来越容易,但是设计一个功能机器人依然是一大挑战,需要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才能完成。Gross表示新系统将弥补其中的缺憾,对于大量的技术爱好者和创客群体来说,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前迪斯尼研究室研究员现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助理教授Stelian Coros表示,我们的目标是颠覆个人机器人的设计、制造的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个性化定制。

    1. Scribbler 2,是美国 Parallax 公司推出的最流行的机器人教育产品,适合完全无经验的学生,通过图形化编程快速进入真实的智能机器人世界,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搭建上。Parallax 也是美国无人机最大的生产厂商之一。

      S2特有的编程软件GUI容易快速上手、无需编程经验,通过简单的鼠标拖拽锻炼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S2坚固安全、无需组装、集成多种感应器于一身,机器人内置6种感应器,可实现多种功能,给孩子们提供强大的硬件平台。包括寻光功能,躲避物体,循线功能、写字和画图功能、信号传递功能等,充分加强孩子们的数学、图形、逻辑、音乐、美术、手工、物理等知识的积累。

    1. 本书收入了15个小众但精妙有趣的欧洲专题博物馆,它们有各种特色收藏和镇馆之宝,保留了业已逝去的世界中无数个瞬间的奇景。

      书中介绍的展示火车演变历程的铁路博物馆,设在退役的华丽老车站,作为藏品的老火车,仍能带着游客在铁路网上驰骋;音乐盒博物馆由废弃的老教堂改造而成,教堂原来的钟楼和管风琴,都成为馆藏的一部分;伦勃朗之家并没有价值连城的展品,但人们仍络绎不绝地前来纪念这位伟大画家;《最后的晚餐》保存在达芬奇最初绘制它的墙壁上,简陋的展厅却丝毫不会减弱伟大作品带给人的感动……

    1. “小菜场上的家”系列图书,一直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光明城“建筑教育前沿丛书”中聚焦建筑基础教育的重要出版系列。

      本书记录了由庄慎、王方戟、张斌和其他客座老师共同指导的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级实验班三年级“小菜场上的家”设计课的全过程,兼备专业性、创新性和可读性。与历次“小菜场上的家”课题相比,此次课程由庄慎老师出题,基地选择中包含了更多的“逆向还原”的考虑,基地现状中有高效集约的功能组织方式、壮观的内部空间、不同时代建筑物交叠后形成的细节及趣味。

    1. 项秉仁先生是中国内地自主培养的第一个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方向博士毕业生。他的建筑生涯纵贯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在纷至沓来的各种建筑学风格、思想与流派的表象后摸索普适的建筑学基本规律,在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的流转中坚定建筑师的职业操守。

      本书收录了29个设计作品,大多是由项秉仁先生亲自勾画草图、研究空间形体、推敲细节而完成设计全过程。无论是在城市、建筑、景观领域,还是对于室内空间的设计,项秉仁先生一直坚持以城市视野、美学素养、专业技术和丰富经验作为设计的支撑,并力求使设计符合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审美感知。这也是一段中国当代建筑历史的真实回顾,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一代建筑师的成长。

    1. 本书以近300幅图片汇集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相关研究,包括城市历史研究和历史城市设计,结合生动的历史背景资料以及大量参考文献和著述,呈现出古代城市丰富的人文内涵。

      城市历史研究部分,探讨了在政权更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教育兴盛、军事防御等背景下一些有代表性的城市及相关机构的发展变迁;而对于历史城市在今天所广受关注的保护和有机更新问题,作者则探讨了如何保护历史城市的风貌并进行有机更新,历史城区的高度控制问题,历史遗迹的保护、展示和景观提升,等等。

    1. 德文版《青岛及周边导游手册(1904)》是青岛历史上最早的导游手册,记录了开埠初期青岛城市发展的宝贵材料,对近代城市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包括两部分内容,德文部分完全按照原件影印,中文部分为译文和相关内容的注释。全书共收入8幅地图,为青岛全图或青岛地区的细节图,由德国柏林的制图机构制作,C.L. Keller石印公司印制;图、文、影相互对照,在青岛历史地理研究方面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原书中并无本书地图的目录,为了便于查阅,编者在内容索引后面增补了该部分目录。附录的广告也极具历史研究与文化旅游价值,见证了青岛早期工商业发展状况。

    1. 本书荟萃了上海城市发展史上的14个地标,既有一大会址、周公馆这样的红色纪念地,也有独具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民广场、工部局大楼、永安公司、大世界、外白渡桥、法邮大楼,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上海城市发展变化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南浦大桥,更有上生·新所、“船厂1862”等“网红打卡地”,以及从“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秀带”的杨浦滨江。作者描绘这些地标的落脚点,并不完全在于过往的梳理,更着眼于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迁和空间的更新。

      全书共有400多幅插图,文书、地图、照片、实物,中外文并收,不乏首次披露的珍贵档案资料。

    1. 分布式系统是一组由网络相互连接的电脑或设备,它们彼此通过消息传递进行通信并协调完成共同的计算任务。随着移动设备、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普及,分布式系统已经成为互联世界的基础。本书是分布式系统领域的经典教材,其作者 Lynch 教授曾获得 Dijkstra Prize、Knuth Prize 等多项大奖。本书将分布式算法分为同步网络、异步、部分同步等三个类别进行了全面阐述。在每个类别中,本书首先介绍了相应的系统模型(例如 I/O 自动机)及其能力,然后针对分布式系统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例如领导者选择、互斥、一致性和逻辑时间)详解了算法的设计,并给出了严格的数学证明和算法复杂度分析。每章末尾还附列了详尽的参考文献,方便读者了解背景信息以及深入研究相关问题。

    1. 并发程序的设计通常比较困难,容易导致各种非确定性的程序缺陷,且难于诊断与修复。本书是一本关于并发程序设计与实践的优异教材,不仅适合各类在校学生,也适合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两位作者是并发与分布式系统研究方向的权威,曾获得 Gödel Prize、Dijkstra Prize 等多项大奖。本书的前六章论述了并发编程的原理,包括并发对象正确性和非阻塞性的形式化定义,以及互斥、共享存储器、同步原子操作等概念的基本理论。后十二章则涵盖了并发编程在多处理器上的实践,详解了如何正确地设计与实现基本的并发数据结构(例如链表、队列、散列表、跳表等)以及近来流行的事务内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掌握并发程序的具体算法技术,更能深刻领悟其背后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 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是最流行的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自2015年发布 Windows 10 以来,Windows 开启了大一统融合的过程。除了传统的台式机和笔记本,Windows 10 还运行在平板电脑、HoloLens 混合现实设备、Xbox 游戏机和各种嵌入式设备上,为用户提供了通用的应用程序架构和统一的生态环境。本书是关于 Windows 操作系统原理的权威专著,几位作者也是知名的微软技术专家,其中第二作者 Russinovich 先生还是微软 Azure 云计算部门的首席技术官。本书以最新的 Windows 10 和 Windows Server 2016 操作系统为例,详细论述了 Windows 的系统架构和核心组件,内容涵盖进程和作业、线程、内存管理、I/O 系统和安全模型。本书内容全面,讲解深刻,是 Windows 开发人员、系统管理员和操作系统爱好者极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1. 操作系统是一组实现用户与硬件、平台交互的核心程序,也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石。本书第一作者 Tanenbaum 教授是操作系统领域的杰出专家和教育家,他为教学创造的微内核操作系统 MINIX,不仅启发了 Linux 内核的创作,还被英特尔公司采用作为处理器管理引擎的组件。作为一本操作系统的经典教材,本书的内容却相当“现代”:除了涵盖传统的进程与线程、内存管理、文件系统、I/O 系统、死锁和多处理机,还紧跟时代的发展,论述了近来流行的虚拟化、云平台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本书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以案例的方式详解了 UNIX、Linux、Android 和 Windows 8 等主流操作系统,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的指导原则。

    1. 本书由美国两院院士 Randal E. Bryant 与 Gordon Bell 奖得主 David R. O'Hallaron 两位大师合著,是计算机系统的最佳入门基础教材。本书第三版基于 x86-64 指令集架构,从程序员的视角深入浅出地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体系结构、编译器、操作系统、网络和并发编程等众多领域的知识有机地串联在一起。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理解计算机系统各个组件的基本工作原理,为今后的学习、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989 年,Baszucki 创办了一家教学软件公司——模拟物理实验的软件。让他没想到的是,除了模拟关于质量或速度的枯燥实验,学生还用来制造车祸现场,房屋倒塌的小游戏,以此跟朋友炫耀。差不多 10 年后,Baszucki 把公司卖了,成为一名天使投资人。他投资了 Friendster——先于 Facebook 和 MySpace 成立的社交网络公司。

      过去的两段经历,建设强大创造功能的沙盒工具和社交网络运营,也成为 Roblox 诞生的契机。Roblox 最初测试版本非常粗糙,人物由色块简单拼凑起来。有人调侃「僵硬的形象像幽灵一样四处飘」。当测试版上线时,最多只有 50 人同时在线,但是 Baszucki 依旧花了很多精力做运营,为数不多的玩家在留言板聊得火热,Baszucki 也在不确定中开放了 Roblox Studio(开发引擎)。

      没想到玩家立即制作自己的游戏,在 Baszucki 看来,与官方制作的游戏质量不相上下。人物外观、游戏道具、背景画面、动作模型…也伴随着社区成长逐渐丰富起来。

      那个时候 Roblox 几乎是一个「公益社区」,盈利仅靠少有的网页广告。不仅 Roblox 是没钱赚的,开发者也是没钱赚的。2013 年,Roblox 才允许开发者参与到分成中,玩家购买名为 Robux 的游戏货币,获得角色服装、道具武器。Roblox「市集」也允许开发者出售为游戏制作的任何资产。

      然而,初期仅是凭借兴趣和热情筑起的社区氛围和文化,持续到今天让 Roblox 成为最具价值的游戏公司之一。

      2006 年,Roblox 雇佣第一批员工着手其他功能开发,「回到 2006 年,让大家在网络游戏中交流和交互起来不容易,我先是建立了好友系统,然后建立了私信功能,做了很多基础工作。」Matt Dusek 说道。

      往大一点说,Roblox 愈发成为一个青少年的社交平台,游戏是社交的方式之一。后来 Roblox 引入了私人空间,允许玩家在线上举办虚拟生日会和班会。这也是 Roblox 在招股书中反复提及的「human co-experience」(共同体验)。

      Baszucki 将「共同体验」理解为,在一个能够玩耍、探索、交流、闲逛的沉浸式环境中,用户创建一个与他们在离线、现实的生活中同样充实的身份。「Roblox 很多游戏是合作大于竞争,游戏目标不明确,或者游戏目标一点也不重要。比如在 Roblox 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是 MeepCity,玩家在高中校园里奔跑聊天,也不必理睬任何游戏机制。」TechCrunch 写道。

    1. Roblox CEO Dave Baszucki 很看重的一点是游戏和教育的结合:利用虚拟环境让知识概念更有交互感,打破传统学习方式。Baszucki 说,以前孩子研究「美国内战时」要么看书要么看视频。我们在想象一个未来:当你认识世界时,你是走进去体验它,并直接了解它。

      TechCrunch 提了一个有趣的设想,也许未来 Roblox 就是青少年的「维基百科」也不一定。

      2006 年,Roblox 推出免费的游戏开发引擎 Roblox Studio,允许创作者用编程语言 Lua 创作游戏,它的开发难度比较低,极易上手。2008 年,Roblox 关闭官方游戏开发,转向平台建设,把全部的创作权交给用户。这也是为什么 Roblox 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就连 Roblox 都无法确定一款游戏到底长什么样,但是由数百万开发者组成的 UGC 社区可以。

      尤其在教育中,Roblox 开创了沙盒游戏的一种新可能,从「开放性世界体验」变成青少年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全新工具。据悉,在海外已经有很多中小学已经尝试利用 Roblox 作为教学工具,甚至用在比较晦涩的数理化原理上。此外让青少年通过创作游戏来学习编程,Roblox 因此获得腾讯在编程教育赛道的第一笔投资。

      靠给小孩做游戏,这家公司估值 300 亿美金

  2. www.roblox.com www.roblox.com
    1. 大部分玩家对于沙盒游戏并不陌生,自由度高,交互性强,随机事件多的游戏特性让玩家能够脱离游戏的主线剧情,自由发挥。但是 Roblox 又不简单是一款游戏,准确地说,它是一个游戏平台,一个由「用户」创作开发游戏的平台。

      进入 Roblox,玩家需要先创建一个代表自己的「虚拟形象」——马赛克身体和简笔画表情。用虚拟形象游走在热带岛屿,恐怖城堡,繁华城镇等多个地图上,第一人称射击、解谜、动作生存、角色扮演……游戏模式也多种多样。

      「玩家可以永无止境地发现新游戏,因为独立开发者一年为平台创造的新游戏多达 2000 万款。」《纽约时报》写道。

    Tags

    Annotators

    URL

    1. 《巴比伦空中花园》收录了涩泽龙彦有关植物的散文,共18篇,是纪念他离世30周年的特别文集(2017年,日本河书房推出)。

      尽管跨越了数十年时光,作者的博学与想象力仍旧鲜活,构建出一所令人眼花缭乱的“植物博物馆”。他讲的是植物,也涉及大量的历史、民俗、艺术、传说,譬如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位于大都市巴比伦的巨大建筑物“空中花园”,有世界上所有植物;在希腊神话中,有无数个人类变身为植物的故事;还有药草与毒草、香料、琥珀、对于庭园的偏爱等。

      由学养及生活洞察所支撑的文字,总归是轻盈且流动的,平实中有趣味,博大里有真章:

      “即使是在我家庭院里的木贼草,只要凑到近处,凝心聚神地仔细观看,也能像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跳蚤的剖面一般,眼睁睁看着它神秘地不断扩大。而那个时刻,我仿佛变身三亿年前的三叶虫,切实地拥有了那个微小至极的存在的视野。”

      “……蒲公英就很好。它是类似于杂草的植物,很久以前便自然生长在日本的草原上,而最关键的是,它完全没有被风花雪月的情调污染……”

    1. 从有识者的记录里,更知道如何旅行。“华夏大地的每一处褶皱,都堆叠着厚厚的文化层,像是掌纹,讲述我们民族生存的故事。我奔赴各地,细致查看,努力破解那些紧攥在掌心的秘密。”这是萧春雷的自述。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王牌记者,他深知遇到的每条河流、每座高山、每个城市,都曾是叱咤风云的舞台。空间因时间而呈现人文之美,土地因人类而流露眷恋之情。

      萧春雷的人文地理写作有独特的方法,“首先读地形图,了解它的山川水系、岩层地貌;然后是历史地图,弄清政区演变、人口迁徙;再然后关注族群聚落、方言信仰和生活方式及现状;最后才是我所讨论的主题。”

      他探访有“世界自然遗产”之称的泰宁景区时,思索着:这罕见的风景,为何自古至今,文人墨客不曾赞颂?知其美,只及表层;知其美的来由,才能惊叹美景背后的亿年尺度。他也曾横贯川藏,念起一枚年龄“只有”200万年的高山栎叶化石,它证明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年代远比以前科学家们认定的晚……

      萧春雷意识到,中国人的自然审美有盲点,包括岩洞、天坑在内的“负地形”始终不曾得到传统美学的认知;而对荒漠、荒野的审美盲点,多半是忽略了历史。

      脱离了地理、历史的旅游审美,只是浮光掠影。

      萧春雷的人文地理散文也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旅行思路:可以在同一时节跨越不同时区,领略被延长的时令之美,就像他沿着北纬35度线,由西向东,从黄河源头的中秋月、太行山区的深秋景一路看到连云港……

    1. “I believe that man will not merely endure: he will prevail. He is immortal, not because he alone among creatures has an inexhaustible voice, but because he has a soul, a spirit capable of compassion and sacrifice and endurance. The poet’s, the writer’s, duty is to write about these things. It is his privilege to help man endure by lifting his heart, by reminding him of the courage and honor and hope and pride and compassion and pity and sacrifice which have been the glory of his past.”

      “我相信人类不会仅仅存在,他还将胜利。人类是不朽的,这不是因为万物当中仅仅他拥有发言权,而是因为他有一个灵魂,一种有同情心、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诗人、作家的责任就是书写这种精神。他们有权力升华人类的心灵,使人类回忆起过去曾经使他无比光荣的东西——勇气、荣誉、希望、自尊、同情、怜悯和牺牲。”

    2. “This call for a worldwide fellowship that lifts neighborly concern beyond one’s tribe, race, class, and nation is in reality a call for an all-embracing and unconditional love for all mankind. This oft misunderstood, this oft misinterpreted concept, so readily dismissed by the Nietzsches of the world as a weak and cowardly force, has now become an absolute necessity for the survival of man … We are now faced with the fact, my friends, that tomorrow is today. We are confronted with the fierce urgency of now. In this unfolding conundrum of life and history, there is such a thing as being too late.”

      “我呼吁全世界的人们团结一心,抛弃种族、肤色、阶级、国籍的隔阂;我呼吁包罗一切、无条件的对全人类的爱。你会因此遭受误解和误读,信奉尼采哲学的世人会认定你是一个软弱和胆怯的懦夫。但是,这是人类存在下去的绝对必需。……我的朋友,眼前的事实就是,明天就是今天。此刻,我们面临最紧急的情况。在变幻莫测的生活和历史之中,有一样东西叫做悔之晚矣。”

    3. U.S. Energy Secretary Steven Chu’s address at Harvard’s Afternoon Exercises
    1. Hopin 有点像线上活动报名平台+「开放式的」视频会议平台的集合体。

      在 Hopin 上,观众可以在「探索」页面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目前,Hopin 上的活动五花八门,既有招聘会、在线教育以及科技峰会,也有喜剧表演甚至球赛直播等。

      用户通常是坐在电脑屏幕前参与活动的,在报名加入一场活动之后,可以一边看活动嘉宾的表演,一边在右侧的聊天框中「刷弹幕」与同一场的与会者交流。Hopin 也允许,观众在参加这场活动的同时,可以和与会者发起一对一的视频社交。

    Tags

    Annotators

    URL

    1. 吾峠呼世晴是日本女性漫画家,从2016年开始连载漫画《鬼灭之刃》。2019年《鬼灭之刃》的漫画销量开始暴涨,打破了由《海贼王》保持的多项日本漫画销售纪录,成为日本国内史上人气最高的漫画。此外,《鬼灭之刃》剧场版也刷新日本国内上映的电影票房纪录,超过宫崎骏的经典之作《千与千寻》,成为最卖座电影。

      《鬼灭之刃》讲述了少年主角炭治郎为了解救变成鬼却尚存理智的妹妹,踏上征程去寻找解咒办法的故事。虽然吾峠呼世晴只是笔名,但负责出版《鬼灭之刃》的杂志编辑表示,作者的个性在作品里可以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炭治郎的“认真性格,、以及诚实和强烈的责任感”。

    1. 作为视频直播带货界最知名的主播之一,李佳琦的带货能力可以说十分惊人。2019年的双十一,李佳琦一个人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0亿元,而在2018年,他在短短五分钟就卖出了15000支口红。

      李佳琦通过直播带货还做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去年年初,他为阿里巴巴发起的“武汉加油”公益项目募得捐款7140万元。

    1. 《无依之地》这部电影让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赵婷这个名字。她所执导的这部电影去年获得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和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人民选择奖,今年,它也有望成为奥斯卡的夺奖热门影片。除了拿下多项电影大奖之外,赵婷另一个被大家广泛讨论的焦点是她的家庭出身——演员宋丹丹是她的继母。

      《无依之地》电影的女主角、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获得者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Frances McDormand)在介绍里写道:“她(赵婷)有一种在情绪和伤感间游刃有余的神奇能力——这让她的故事讲述变得非常真实和原创。”

    1. 22岁的阿曼达·戈尔曼(Amanda Gorman)因为在拜登的就职典礼上朗诵诗歌《我们所攀登的山峰》(The Hill We Climb)而被大家所熟知。紧接着,在今年的美式橄榄球决赛超级碗(Super Bowl)上,阿曼达·戈尔曼又朗诵了一首歌颂抗疫英雄的诗歌《队长的合唱》(Chorus of the Captains)。

      阿曼达·戈尔曼的诗歌聚焦于压迫、女性主义、种族、边缘化和非洲移民等问题。她是全美首位青年桂冠诗人。

      负责给阿曼达·戈尔曼写介绍的是演员、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的创作者林·曼努埃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他写道:“阿曼达用事实说话,为一个疲惫的国家带来了清晰的希望。她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1. 杜阿·利帕可以说是近年流行乐坛的一颗耀眼明星。2015年与华纳唱片签约,并发行首支个人单曲《New Love》,从而正式出道。2016年,发行首张录音室专辑《Dua Lipa》。

      去年,发行第二张录音室专辑《Future Nostalgia》,这张专辑是2020年Spotify上被播放最多的女性专辑(在所有专辑中排第五)。

      虽然说才出道不到六年的时间,但杜阿·利帕早已拿下许多重要音乐奖项,包括两个格莱美奖、三个全英音乐奖、两个MTV欧洲音乐奖、一个MTV视频音乐奖和一个美国音乐奖。在今年的格莱美上,杜阿·利帕凭借新专辑《Future Nostaligia》获得了总共6项提名,其中包括最为重要的奖项——年度最佳专辑的提名。

      考虑到她才25岁,杜阿·利帕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非常令人瞩目。“她善良、冷静、聪明。她是一个真正的流行巨星,”澳大利亚著名歌手凯莉·米洛(Kylie Minogue)在介绍杜阿·利帕时写道,“我和许多人一样,期待她未来更多的表现。”

    1. 美国《时代》杂志日前发布了“未来100位人物”榜单,包括英国歌手杜阿·利帕(Dua Lipa)、日本漫画家吾峠呼世晴、中国女导演赵婷和“带货主播”李佳琦入围其中。

      作为《时代》百大人物榜单的延伸,“未来100位人物”榜单共分为5个大类,分别是艺术家(Artists)、杰出新人(Phenoms)、领导者(Leaders)、倡导者(Advocates)和革新者(Innovators)。

    1. 1955年,一位酷爱阅读的年轻人加入了西蒙-舒斯特出版社。他一路升至主编,又跳槽到负有盛名的克瑙夫出版社当总编辑,后来还曾执掌《纽约客》。70岁时,他成为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编辑,做出了数月狂销200万册的克林顿传。他,就是罗伯特·戈特利布。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

      他如何定下《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经典书名。

      他如何一眼识破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匿名写作。

      他为何对克林顿说出“不是我为你工作,是你为我工作”。

      以及他群星璀璨的作者名单和那些必读之作的背后故事。

      他的出版成就离不开阅读,阅读就是他的信仰。翻开这本书,这位传奇出版人将带我们走进美国出版的黄金时代。

    1. 1981~1982年,秋山先生5次前往中国,每次两到三周的时间逗留,拍摄了近8000张彩色照片,筛选116张出版了《你好小朋友》摄影集。拍摄地点包含北京,成都,昆明,广州,海南岛,上海,苏州,桂林,哈尔滨,乌鲁木齐・吐鲁番,呼和浩特等12个城市。

      翻开这本摄影集,孩子们天真纯洁朴实的面容接连不断地闯入我们的视野,裹挟着无法言喻的乡愁。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向着新希望前行的特殊氛围弥漫着整本摄影集。作品出版之后至今的36年,也是中国发生巨变的36年。建筑、衣服、使用的包或者餐具、街边的垃圾桶,特别对于经历了那个年代的70后80后看来,这些物品无疑让他们倍感怀念。然而,比起这些,更打动人心的是孩子们脸上那种无所忧虑的神情。

    1. 公元2020年,刚好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而这本《打开故宫》立体书,正是为了庆祝故宫600岁生日特别制作的。

      这本立体书将故宫的底蕴和文化,用一种感动与惊喜的方式呈现出来,全长3.2米!其中包括——

      10大故宫结构建筑群;

      78个精妙立体小机关;

      93段历史知识;

      26个趣味历史故事; ……

      与其说在看一本书,不如说在观赏一座城。

    1. 《一百万亿首诗》由十首十四行诗构成。十首诗除严格遵循经典十四行诗的格律和规范外,各首诗的同一行还押相同的韵。在作品的成书形式上,十首诗都单面排印,各行之间被剪开,左侧装订。

      以这种押韵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基础,翻开书页,每一首诗的任意一行,就不仅可以存在于本首诗之中,还可以与其他九首诗中除本行外的各行组合起来构成一首新诗。这种组合的数量是十的十四次方,即一百万亿。换句话说,这十首十四行诗最终可以组成一百万亿首诗。按照作者在作品使用说明中的计算,一个人一刻不停地阅读,读完这一百万亿首诗需要花费大约一亿九千万年。

    1. 《成为作家》是一本具有阅读趣味与实用功能的、有关“写作的艺术”的轻松读物。本书涵盖从18世纪至今250年间近200位伟大作家对“如何成为作家”进而“如何生活”的思考和意见,其中包括狄更斯、福克纳、托尔斯泰、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门罗等众多写作大师,可以视为一部剑走偏锋的现代文学史。

      作者通过整理这些作家的日记、书信、公开演讲、著作等文本,提炼出他们或严肃或幽默的写作体验与意见。从狄更斯到门罗,从王尔德到J.K.罗琳,每位处于不同时代的作者将在本书中形成时空交错的对话,本书包括“开始写作”“方法与途径”“不可避免的失败”“写作的艺术”“如何结尾”五个部分,同时有20多幅极具个性而简练的插画,与文字呼应。

    1. 日本作家大平一枝抱着“纸这一介质是否会消失会被替代”的疑问,深入与“纸”相关的各行各业,采访各类设计师、收藏家、民艺家,满含深情写下的与纸有关的人生百味。全书由日本百年品牌竹尾的六种特种纸打造,既是内容精良的图书,又是视觉与触感兼美的艺术品。

      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纸,明信片、包装袋、书、名片、纸币、广告海报…… 这里也有各种形态的人生,儿子悄悄写给父亲的信;平民生活区里的活字印刷所;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画家在冷清画材店偶遇的人生导师;平野甲贺的独创字体;仲条正义引领的资生堂设计革新……

      纸的尊严,就是人的尊严。

    1. 《翻阅莱比锡》从两德合并后的评选开始,收录了1991年到2003年的“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中每年的获奖书籍,以一种更为感性的方式,或简述或铺陈的展示所有详尽探究过的书籍脉络与精彩片段,希望它能在这个陆陆续续复苏的世界里,成为一个雨过天晴后的小礼物。

      在书籍设计上本书也做 了些新的尝试,并且获得了“2020年中国最美的书”。《翻阅莱比锡》以更为老旧的形态呈现,从泛黄的纸张中体察每一个细节。无论是红黑双色印刷的使用,还是斑驳的活字字体呈现,都是在践行一种“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的实验过程。

    1. 本书是作家、资深出版人黄集伟先生探讨图书文案编写的一部专著。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图书文案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文案撰写能力已经成为图书编辑最重要的基本修养之一。黄集伟先生根据多年出版及媒体工作经验,收集了大量案例,详解图书文案的编撰心得。《文案三章--图书编辑业务手册》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原则篇,其二讨论篇,其三体验篇。全书条理清晰,引证丰富、语言风趣,对于众多的出版从业者以及广义的文字工作者都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1. 《书籍设计》曾获 2017年“德国最美图书”大奖,是一本为设计师打造的书籍设计与装帧工艺全能书。此书主要介绍了书籍设计的设计概念和设计工艺,介绍了来自全世界各种好的书籍设计的独到见解。

      而且,这本书的工艺百分百还原德国原版图书,包含专红、专灰、压凹、UV墨点等领先工艺,是当代书籍工艺范本。

    1. 本书作者王骥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艺术家手作书藏家,十几年来,他斥巨资收藏了200多本艺术家手作书,却始终蜗居在30㎡的小房子里。

      2020年末,《书之极》一出版,旋即获选2020年“中国最美的书”。

      书中呈现了24位艺术家的作品:有常玉、赵无极、萨尔瓦多·达利、安迪·沃霍尔、亨利·马蒂斯……甚至还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它展现了“书”这个载体做到极致能做成什么样子。

    1. 伊丽莎白·毕肖普是继艾米莉·狄金森之后,美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女诗人之一。她童年时,父亲去世,母亲进了精神病院,辗转被外祖父及叔伯抚养长大。奇特而悲伤的成长经历,让她的一生都在流浪和漫游中度过。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书写世间幽微而深刻的情感,让你领悟爱的真谛与孤独的意义,是凝结毕肖普毕生创作精华的诗歌选集,选自法勒、斯特劳斯和杰鲁出版社为纪念毕肖普诞辰100周年出版的两卷本《毕肖普诗歌散文全集》之《诗歌卷》。

    1. 《孤独的吃吃吃》由超人气内容品牌“食帖WithEating”原创出品,独家公开同名超人气原创视频中的经典食谱,分享一人饮食的畅快与幸福。

      一个人也能大满足的家庭料理,超详细食谱教学,附大量烹饪贴士!一个人也可以认真做饭,好好吃饭,一人饮食的畅快与幸福,即刻体会。

      对于每一个想要认真做饭、一个人时也想好好吃饭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实用指南。

    1. 他们都是局外人,想要进入某个世界,却都遭到拒绝。

      《十一种孤独》以冷峻的笔触描写了五六十年代普通纽约人的生活,写了十一种孤独的人生。

      主人公都是缺乏安全感、生活不太如意的人:曼哈顿办公楼里被炒的白领、有着杰出想象力的出租车司机、一心想成为作家的年轻人、爵士钢琴手……

      耶茨笔下是普通人的孤独、失落与绝望,他自己曾说:“如果我的作品有什么主题的话,我想只有简单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人逃脱得了,这就是他们的悲剧所在。”

    1. “我常常静下来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

      蒋勋写过一篇名为《因为孤独的缘故》的小说,后来成为一本小说集的书名。2002年台湾联合文学举办以“孤独”为主题的活动,他受邀作了六场演讲。

      《孤独六讲》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蒋勋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创造了孤独美学: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1. “一个人旅行的时候,不仅会拥有最完整的自己,还能在短暂的人生里,尽可能多地拥有相遇。”

      《自在京都》之后,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主笔、《人物》专栏作者——库索,在决心自由生活的五年里,写下这本时间更久远、路途也更漫长的书。

      《做一个孤独的人,为什么不呢?》书中专门有一篇文字讲述孤独。“我尽力去做一个,不由关系网所塑造,而由山海塑造的人。”作者说。

    1. 单身是羞耻的吗?幸福人生是否只能靠“另一半”来填充完整?社会期待、传统规训、母职文化……女性可以选择“拒绝”吗?

      婚姻、体面的工作、房产、孩子:如果没有这些,我们的人生还能成立吗?家庭主妇、生育恐惧、持续走低的结婚率、离婚冷静期……婚姻是否是获取人生幸福的唯一通路?

      书中对现代婚姻制度进行了反思。我们都应先“和自己结婚”,让自己完整、独立、稳定,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宁愿孤独,也不愿凑合。

      “我愿意做自己亲密的爱人、忠诚的战友,自尊、自信、自爱,一生如是,至死不渝。”献给围困在单身、恋爱、催婚中的你。

    1. 德国艺术家、作家朱迪丝·莎兰斯基,以精湛的绘图工艺和引人入胜的文字,描述五十多座你未曾到访也永不能游历的遥远孤岛,完美呈现地理、文学与艺术之美。

      从孤独岛到鲁道夫岛,从圣保罗岛到特罗姆兰岛,展现了被遗弃到自生自灭的奴隶、梦想破碎的探险家、灯塔守卫自立为王、理想主义者建立微型社会等一个个故事。

      每一个孤独的岛屿,以及每一个孤独的故事。岛屿无疑是最刺激旅行的终点与最不可靠的乐园。

    1. “当我们没有了勇气,觉得内心没有了力量和方向时,才会感觉孤独。当我们和自己重新连接,找到内心的光的时候,哪怕我们孤身一人,也不再感到孤独”。

      《呼吸.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是风靡全球的正念杂志“呼吸”系列的第二期,帮助我们找寻从日常压力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呼吁我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这一期的主题是“孤独”。在这智能化、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少有机会能放慢脚步,去关照自己的内心。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被各种APP割裂、占据。但其实我们更渴望在某一时刻不受任何外界和手机信息的干扰,仅仅是安静待着什么也不干。

    1. Chinese bowl bought for $35 at a yard sale could make half a million

      旧货摊上的中国宝贝 35美金买,价值50万+ 美金

      美国男子去年的时候,在康涅狄格州的一个旧货摊(yard sale)用35美金(约220人民币)买入一件青花小碗。

      男子还是有头脑,他买下后立刻找纽约的专家鉴定,人家一看,可不得了;

      它是极为罕见的15世纪明朝永乐年间(Yongle Emporer)的官窑瓷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表示,目前已知只有6只类似的小碗保存下来,大多在博物馆里,不知道为什么这只会在美国的旧货摊上。

      纽约苏富比将于下星期拍卖这个小碗,起拍价就是50万美元,可能拍出天价也不奇怪。

    1. 每个短暂离开文明、去往荒原的人都会经历一次手足无措:没有了马桶和下水道,我们该怎样处理自己的粪便?人类对污染的恐惧由来已久,只要有条件,我们便会毫不犹豫地把身体里的污秽物输送到遥不可见的地方(甚至是一个不存在的想象之地),保持周身的洁净,厕所就像所有食物旅行的终点。

      然而,粪便正是在离开人体之时开启了另一段旅程。众多粪食者、腐食者、捕食者、寄生者争分夺秒地前来搬运、拆解粪便,它们中有蜣螂、蚊蝇,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蝴蝶、猫头鹰。其实在过去,人类也深谙粪便的循环再利用,例如说以牛粪作为燃料、施粪肥等等。英国昆虫学家理查德·琼斯在这本书中幽默地讲述了粪便的奇旅,用200余幅插图复现了环环相扣的生态系统。现代人习惯了“消费-丢弃”的思维,很少思考生产的资料从何而来,以及剩余物要如何处理,于是垃圾填海成山,包围了制造垃圾的人类。是时候低下头颅,谦虚地向我们的昆虫邻居学习了。

    1. 每隔一段时间,有关男性气质的讨论就会出现在公共领域。近有全国政协委员要求培养男性的“阳刚之气”、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远有吴京大喊“男人就应该爷们”。“阳刚之气”到底是什么气?“爷们”到底是怎样的?其实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因为这些含糊话语的最终指向并不是某个固定的气质,而是“不要像女性”。

      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然令霸权性的男子气概感到焦虑,如今,男性气质还经受着来自性别内部的冲击——当一些男性爱好打扮、讲求精致斯文时,他们在另一些人眼里便成了自我堕落的性别叛徒,因为他们越来越“像女人”。英国的时尚研究者杰伊·麦考利·鲍斯特德发现,男装审美的流变比女装更有趣,因为有关男性气质的焦虑赋予了它更多的争论性。他在这本书中梳理了英国男装史背后霸权男性气质的衰落与多元男性气质的进取,思考了男性角色、中性化、女性化在新世纪的含义,这对我们反思何为“阳刚之气”有所裨益。

    1. 英王乔治三世的军队在约克镇向华盛顿将军投降后,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市东北几英里处的一个小镇上住着一位名叫英国·自由(British Freedom)的自由黑人,他的名下有四十英亩土地。尽管这些地贫瘠得难以耕种,英国·自由只能通过为白人干活来维系生活,但和南方的黑人奴隶比起来,他至少属于自己,而非任人买卖的商品。

      “英国·自由”的名字说明了一切:这是来自大西洋彼岸帝国的承诺。在美国独立战争前后,还有不少像英国·自由一样的黑人把英国视作灯塔,希望有朝一日能横渡重洋,去往期许中的自由之地。他们在战争期间为英国皇家军队服务,男人当间谍向导、冲上战场厮杀,女人洗衣煮饭、照顾伤员。他们奋而忘我,因为1774年一个叫弗里曼的人在费城宣称,奴隶制已经在英国被废除,北美的黑人只要踏上那片乐土就能拥有自由。

      然而,弗里曼所说的奴隶解放,只是1772年王座法院针对一起黑奴逃跑事件做出的判决,大法官们并没有否定整个奴隶制的合法性。在一群不知名的废奴主义者与黑人启程前往西非、梦想在那里建立一个自由王国前,白人之间的利益争斗、黑人之间的相互猜忌与出卖,似乎已经昭示了理想的折损。中文世界里有关这段历史的资料不多,英国历史学家西蒙·沙玛的讲述可以增进我们对美国南北战争以前废奴史的了解,他还在本书中分析了英美两国种族观念之间的微妙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1. 一战爆发前,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从未意识到他的同胞们对战争如此渴望。一战的骇人景象促使他加速抛弃了旧的政治哲学,转而提出一个新的政治理论,即“冲动比有意识的目标更能塑造人的生活”。通过分析社会行为、理性行为和感性行为,罗素将冲动视作人类行动的根源性力量,他把大多数冲动分为两类:一是占有型冲动,一是创造型冲动——前者导向了战争、国家和财产,后者则促进了人类的和谐。

      1916年初,罗素在伦敦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这套政治理论的演讲,在战争进入最具毁灭性的阶段之前,罗素一遍又一遍地警示现代国家权力与爱国主义膨胀带来的危险,许多听众称之为“提神醒脑的良方”,罗素本人也受到人性道德的号召,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和平主义社会运动家之一。这些演讲被收集起来,于当年的冬季付梓。1917年,这部演讲稿以《人为何争斗》为名在美国第一次出版。

      罗素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与维特根斯坦、弗雷格、怀特海一起被视为分析哲学的开创者,著有《哲学问题》《西方哲学简史》《数学原理》等书。难得的是,这位在人类知识和数理方面造诣颇深的思想家用深入浅出、晓畅灵动的语言把他的思考介绍给普通人,瑞典文学院为此在1950年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书

    1. 在现代汉语里,我们为什么说“猪”,而不说“彘”或“豕”?“马”这个词是印欧人经由草原传入中国的吗?“爹娘”与“爸妈”有何区别,在汉语历史上孰先孰后?七大姑八大姨的称谓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全世界语言对母亲的称呼都接近mā的发音?

      要问每天都在说的语言为何如此,我们很难及时给出一个答案,大概只能说“约定俗成”。对习惯了宏大历史叙事的人来说,上述问题也太过零碎。其实,一个字能告诉我们的东西远比想象中要多。历史学家陈寅恪就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语言研究者郑子宁的这本《中国话》即是借助语言学的方法来讲中国历史故事。作者从我们最熟悉的生活语言出发,探讨了中国饮食、数字、动物、地名、称谓头衔背后的社会变迁和文化交流。在上一本《东言西语》中,郑子宁以同样轻松有趣的方式讨论了汉语中的许多问题,例如方言和古汉语之间的联系、国语的统一、北京话与满人入关的关系等。

    1. 美国小说家菲利普·罗斯曾悲观地预言,不出二十五年,阅读小说就会变成阅读拉丁语诗歌那样小众的爱好。这是一个屏幕为王的时代,视频取代了文字,一切以快速和焦虑为上,极少有人花两周以上的时间慢慢品读一本小说,而罗斯认为,囫囵吞枣地快速翻完一本小说根本算不上阅读。既不能产生经济价值,又不能带来瞬时快感,文学有何用?

      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但汉松在本书的序言里指出,为文学功用的辩护大体分为两类,一是无用之用,二是培养爱与同情心,然而,“无用之用”恐怕只会加速文学的边缘化,培养爱与同情的良愿早以被历史击倒在地。伦敦大学英语系教授罗伯特·伊戈尔斯通跳出这两种观点,将文学看作一种“鲜活的交谈”,动态对话在读者与读者、读者与自身、读者与作者、书中人物间不断发生。他提出:“文学更像一个动词,而不是一个名词……文学是行走,不是地图。”换句话说,重要的不是去定义文学及其功用,而是看“文学能让什么发生”。

    1. 这本书收录了东北作家赵松近十年来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按赵松的自述,这些小说大体可以从体裁上分为两类:一是写人在异地漂浮状态下的现实遭遇和内心处境,例如《凤凰》《伊春》;二是写家庭和个人的日常精神生活,例如《公园》《鲸》。另外还有一篇涉及宗教灵异问题的《邻居》游离于二者之间。

      赵松笔下漂泊在外的异乡人不断地寻找情感的归依,有趣的是,他们从不掉头回看,而是任由自己在眼前的陌生世界里行走与展开;那些留在家乡的人却无时不处于尴尬之中,成为故土上的异乡人。

    1. 1915年,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因不满美国政府对一战的中立态度,愤然加入英国国籍,在他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公墓的墓碑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亨利·詹姆斯:小说家、英美两国公民、大西洋两岸整整一代人的诠释者。”

      詹姆斯从创作生涯早期便开始关注英美两国的生活。这部中篇小说透过一双美国女人的眼镜去观看19世纪英国上流社会的浮华生活。南希是个野心勃勃、风姿绰约的女人,她到达欧洲后,屡屡向英国贵族阶层的男子发起攻势,并最终俘获了青年贵族亚瑟·德梅斯内的心,而此前她已经有过多次失败的婚姻,这些被她隐藏的秘密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1. 作为一位曾经两次代表波兰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术家,Monika Sosnowska以她独特的作品风格闻名国际。受到二战后波兰共产主义失败的影响,Monika以往经常将楼梯,房间,走廊等建筑元素以混乱扭曲的破坏后状态呈现。

      2018年,Monika的作品风格开始转变。年初,Monika在豪瑟沃斯画廊呈现的几件作品并没有像以往一样可以一眼看出与停滞的建筑相关,而其中纠缠着的线条,假可乱真的马尾,倒立生长的植物显示Monika向极简主义过度的趋势。

      同年十月在科隆的展览“都市花朵”中,Monika延续了她上一次的极简主义风格,以水泥和金属为原材料,完成了一场以花卉为核心的系列作品展。创作的灵感,来源于Monika在孟加拉国旅行时对当地建筑的观察。她发现在那里,未完成的建筑散落在城市各处,远观是一片光秃秃的水泥,但走近后却会发现,里面却能容纳下当地稠密的人口,混乱且有活力。

      Monika的作品作品的隐喻着那些居住在其中的人,就像于水泥中生长出来丛丛植物。而看到这样一件拥有奇异生长力量的作品,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或许都也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因为它用一种简洁且强烈的对比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是也许是弯曲而非严整,我们应该做的是继续而非停滞。

    1. 因为喜欢用中性笔画画的感觉,在一次突发奇想中,西班牙雕塑家Diego Cabezas开始将具有中性笔质感的线条在现实中实现。

      放在特定的环境中,Diego的作品似乎在让观者的思维在现实与超现实之中跳跃。他标志性的作品风格,总是少不了紊乱又强烈的立体主义。

      观察Diego的所有作品,毕加索那富有几何感线条的影子无处不在。他19岁便进入了毕加索艺术学院学习,此后迷恋上了材料学和解剖学。而从小生长在艺术浓厚的巴塞罗那,也让Diego在创作时受益良多。

      Diego描绘最多的,是实际面积并不怎么大的人脸,但他画出的每张脸,都有着各自强烈的表情和性格。这源于他观察人脸后的得到惊奇发现:仅仅是一些细小的差别,人的面孔就会显得如此不同,仅仅是一些细小的变化,人的表情则会显得千差万别。

      但这些看起来轻巧又适合在室内摆放的艺术物件,其实只是Diego近几年的作品,翻看Diego更早期的一些创作,则多数是一些高达十几米,被粗壮铁丝焊成的各样巨人。

    1. 在以男性为主的金属焊接爱好者圈子中,来自美国波特兰的女艺术家Lane Walkup的存在显得别具一格。她的作品也正如她的女性身份一样,充满了俏皮和可爱。

      星星,花朵,小猫,小狗等日常小物,被Lane以细铁丝的方式不拘小节地勾勒出来,远远的看去,就像是一幅孩子画出来的简笔画,让人忘记了以往印象中电焊作品的沉重感。

      Lane从前的主业是一位营养师,但是大学主修食品营养、有一定化学基础的她,一直都很喜欢玩金属焊接。她设计的作品也大多用于家居装饰这样的日常场景,比如壁画,悬挂物,摆饰等,但她也表示,希望自己不要局限于售卖一个单件物品,而是在人们居住的空间内置入一个可以融合整体的概念和想法。

      人的身体、五官、肖像等元素也是Lane经常使用的特殊创作语言,此外,她也会用线条呈现一些简单的家具——在干净的背景下,观者甚至分不出来眼前的景象,究竟是现实中被勾勒出的一幅画,还是图画中的事物变成了现实。

      包包,鞋子,手镯,耳环等装饰女性身体的物品也常常出现在Lane的作品中,它们也同Lane的其他作品一样,看起来既富有童趣,又样式特别。

    1. 自2006年至2020年间,Zadok持续完成的大型彩色雕刻系列“BLACKFIELD(黑场)”,则包含了27000多朵从19世纪百科全书中摘取的科普花卉。这些来自不同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下的花卉被Zadok放置在同一花园内,放眼看去,就像是一片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梦中之地。

      但这也只是表象,如果观者从这些花卉的反面看去,原本鲜艳的色彩则被一片黑茫茫的景象取代,就像作品名称“黑场”所描述的那样。而对于这则作品,洛杉矶时报也给出了他们恰如其分的评论“像一场伊甸园与灰烬之地的对立,令人叹为观止。”

    1. 自2015年至2020年间持续进行的作品“People I saw but never met(那些我看到过却从未接触过的人们)”,是Zadok的另一个重要的大型群体雕像装置,其中包含有6000多个微型雕像,200多个大型雕像。

      这些素材的来源,是Zadok在世界各地旅行时拍下的那些陌生人。运动员,宗教人士,难民,老者,残疾人等各种现实中可能不太会聚在一起的人,被Zadok放置在了同一场景中,这同时也引发了观者对边界,排斥,包容性,多样性等现实问题的反思。

    1. 回顾以色列艺术家Zadok Ben-David的整个创作生涯,都与金属雕刻的平面小画息息相关。

      Zadok于1982年毕业于伦敦圣马丁艺术学院的高级雕塑专业,1999年在他的世界巡回展览中,Zadok则第一次呈现了他的大型群体雕刻“EVOLUTION & THEORY(进化与理论)”。

    1. 2016年,Oki Sato在东京展出了他的又一个椅子系列创作“50 manga chairs(50个漫画椅子)”。在这次创作中,Oki Sato将50个椅子整齐的排列在画纸格子中,让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故事,格子中的每个椅子,各自也仿佛都对应着一个情节。

    1. 2010年4月,Oki Sato在米兰设计周展出了他的第一个大型椅子系列设计:“chair garden(椅子花园)”。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他日常对长短不同椅子的观察,“凳子有了靠背,则变成了椅子,长出扶手的话,那就是扶手椅,如果它横着长,则变成了长凳,如果再长一些,那就是躺椅。”

    1. Oki Sato于2002年毕业于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的建筑系,随后创立了他的独立建筑设计事务所Nendo。2006年,Oki Sato被美国新闻周刊列为百位值得世界尊敬的日本人之一,次年,他的工作室Nendo则入选了”引起世界关注的100家日本中小型企业。”

    1. Robotic Voice Activated Word Kicking Machine(机器人声控踢脚机)是Neil Mendoza创作的一件可以将语言自动转化为文字的机器。在这一装置中,你说出的每一个字都会通过一只喇叭,被即时地转换成一节节的字母,而后进入虚拟世界。如果这些文字不小心跌落在机器的“脚”上,有可能会被它“踢”开。又或者,它们滑落到另一面的喇叭中,被传回现实世界。

      在你看来,当你与一件机器进行对话时,可能只是在和一位不具名的朋友聊天。但实际上,它们背后总有一个庞大的公司在收集与你有关的一切数据。就比如,当你对着手机说出“嘿Siri”时,其实你吐露的每一个单词都将会变成文本,并存储于某一地方的数据库中。而Mendoza则将这一切以更加具象和直观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1. 大概每个人小时候都玩弄过水族箱里的金鱼。你猜,金鱼们有没有想过要复仇呢?反正不管它们有没有脑补过这一画面,Neil Mendoza都贴心而慷慨地为它们提供了这一机会和可能。

      他通过Fish Hammer(鱼锤)这一作品,赋予了金鱼一种别样的超能力:当它们摆动尾巴,四处晃荡,随时可能为人类的“生存空间”带来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

      Mendoza在水族箱前摆放了一圈迷你版的家具,条纹罩布的沙发,红木的桌椅和床柜,还有瓷白的洁具。这些家具的外圈,一只锤子随着金鱼的游弋而左右移动。水族箱的上方,悬挂着一枚精细的摄像头,它在密切观察、捕捉着金鱼的动作和路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锤子就会猛然落下,毫不吝啬地砸在那些小巧精致的家具上——你看,鱼儿的活动,可能也会破坏人类的栖息地。

    1. “别再去迪厅或酒吧了,最酷的方式当然是宅在家,让整个家都陪你一起蹦迪。”——如果要对这件名为House Party(居家派对)的艺术作品标上注脚,那这一定是最恰如其分的说明。

      House Party其实是一件音乐装置。其中的音乐混合了机械声与合成声,既带有怀旧情绪又充满未来质感。在这支关于它的短片中,你会惊讶地发现房间里的所有家具或摆件,落满灰尘的旧皮鞋,摆放整齐的杂志,衣架上勾着的皮衣,台灯的明黄色灯光,玻璃花瓶中的清水,甚至墙上照片中金门大桥的缆绳和桥身,无论是切实存在于现实空间中的,还是寄生于其他载体附件上的,只要是你肉眼可见的物体,都会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律动。

      不需要任何DJ,你的家就会自然而然变成午夜巅峰时刻的迪厅。在这一空间下,人们几乎不可能保持静止状态。毕竟如果你没有随着这个鼓点一起舞动起来,那只能说明你的感官大概是太不敏锐了。